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社区一线战大疫 不畏艰险勇向前
——致敬武汉社区工作者(二)

时间:2020-04-2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倪娟带领巡逻队在社区消毒。

田平念到居民家中走访排查。

平凡人生中一次严峻考验

本报记者 安 娜 通讯员 柴 政

  3月2日,初春的武汉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田平念拖着拉杆箱缓缓走出沌口方舱医院。经过十余天的治疗,他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了出院标准。踏出院门的那一刻,他向陪伴在左右的医护人员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37岁的田平念,是武汉市硚口区长丰街天顺园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守护在社区防疫最前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他又借着在方舱医院与千人同住的机会,主动聆听居民心声,志愿为病友服务,积极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

  天顺园北社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是一个常住居民近万人的大规模社区,且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占全部居民的30%左右。

  疫情暴发时正值春节假期,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因离汉无法返岗,加上防疫物资高度紧缺,在社区工作了14个年头的田平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迅速制订了一套宣传、排查、收治病人的全方位防控方案,并带领在岗的7位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干部和志愿者等,利用三天时间完成了居民大排查。他们挨家挨户打电话沟通,打不通电话的就上门了解情况,社区内217户高龄独居家庭全部按网格结对包保到位,每天至少通话一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在最紧张的那段日子,田平念的手机几乎成了热线电话,每天至少要接三百个来电。只要居民身体不舒服或有事情需要咨询,首先想到的都是他。有深夜十一二点打来的,也有凌晨三四点打来的;有苦苦哀求、号啕痛哭的,也有高声谩骂、威胁恐吓的。居民赵大爷的老伴被送入隔离点后一直联络不上,赵大爷在凌晨四点多打来电话求助。田平念对他进行安抚后,几经周折终于核实到原来赵大爷的老伴只是睡着了,这才让大爷放下心来。

  从1月22日开始,田平念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每日只能睡上四五个小时。接听电话、登记信息、统计数据、接待居民、安抚病人……他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一样,丝毫不敢懈怠。饿了吃几口泡面、喝几口八宝粥,累了在办公室靠一会儿。有几次,手里正拿着笔做记录的他坐着就睡着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田平念又主动承担了社区各项表格的统计工作。为了保证数据翔实准确,他每天都要随访各类患病居民,掌握病情发展、病人去向、具体症状等信息。信息统计工作非常繁琐,很多时候都是他熬着夜做完的。前期社区内病患较少,田平念能随口说出每个病人的详细情况,后期随着病人逐渐增多,他就每天把表格打印出来随身携带。

  一次难忘而感动的经历

  在二十多天的高强度工作和经常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情况下,田平念终究还是病倒了,干咳、胸闷……

  那一天,武汉下起了大雪,田平念把社区内现存的病人都安置好后,在下班的路上去医院做了检查。没承想,当场就被临床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肺部有块状感染、病毒性肺炎……拿着从机器里吐出来的CT报告单,田平念只愣了几秒,旋即思索起了后续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2月18日,田平念转入沌口方舱医院。那是一个比较偏僻的物流园区,980名病患分成了12个区,环境虽有些简陋,生活用品却干净整洁,每天的饭菜质量也很高。方舱医院内,有来自江西、内蒙古、黑龙江、重庆等多地的医护人员,虽然见不到模样,但看着他们不太平整的防护服上写着自己的省份和名字,想着他们离开家人不远千里来支援武汉,田平念的心里既难受又感激,好几次都湿润了双眼。

  带着这份感动,田平念在配合医生做好诊疗的同时,还担任了沌口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纪委书记。他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协助工作人员发放饭菜、物资,组织病友跳广场舞,还给来自重庆合川的护士刘洋策划了一个生日会。方舱医院的卫生间用水不太方便,田平念经常在夜里悄悄把二十余个大桶接满水并摆放好,供病友们使用。

  因疫情造成恐慌心理,病友们难免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田平念就经常陪他们拉家常,主动聆听他们的心声,尽力帮助解决难题、安抚情绪。有一天,隔离区的李大姐哭闹着要出院。原来,李大姐的丈夫已因新冠肺炎离世了,只留下15岁的儿子独自在家。得知这一情况后,田平念等几名党员一起研究着帮李大姐想办法,协助李大姐和儿子视频通话,教导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还帮孩子解决了生活物资难题。最终,李大姐慢慢冷静下来,安心在方舱医院内治疗。

  在住院的十余天里,田平念过得很充实,也难得踏踏实实地睡了几觉。让他最为欣慰的是,其间还收到了不少居民发来的感谢短信,其中不乏以前对社区工作不太理解的群众。

  3月2日,在所有检查结果合格后,田平念被批准出舱。接到通知的他并没有马上收拾行李物品,而是一个人在偌大的医院里转了一圈,又感受了一次方舱内涌动的暖流。他深知,这种与千人同吃同住的机会,这种接受全国四面八方医护人员救助的经历,在他的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难忘而感动。

  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田平念常常感叹,这次疫情的严峻性是自己有生之年都没有见过的。他未曾想过,像自己这样一个小小的社区工作者会肩负着这么大的责任,更未曾想过,社区工作者们会发挥出这么关键的作用。

  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田平念,自2007年开始进入社区工作。在这14年里,他明白了原来社区工作不只是“调解家庭纠纷、制作宣传板报”等居民家长里短的事儿;他还明白了原来社区工作是对居民从生到死的全流程服务,这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责任呀!

  14年来,田平念曾先后从事过残联、团委、民政、党务等岗位。做团委工作时,他开办了硚口区第一批青少年暑假托管班,承接青少年在暑假的学习辅导和兴趣培养等。他所设计的那些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课程受到了青少年们的欢迎。田平念坚信,“少年强则国强”,不应该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起跑线上。

  其实,田平念自己也是一位十足的“文艺青年”,他喜欢读书、喜欢钢琴,喜欢通过旅行去品味各地的风土人情,性格直爽而耿直。他非常喜欢《平均分》一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平凡的人生过成平庸的人生”。

  “这次疫情,不就是我们平凡人生中的一次严峻考验吗?我常常会想,我以后的那种信念、信心和意志,该有多坚强!”田平念说。


敲响社区“平安锣”

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朱张桥

  “社区消毒,请关好门窗。”随着一阵阵锣响,由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平安锣”巡逻队,走向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的各个门栋、角落。

  自1月20日起,这样的场景已在打铜社区持续3个多月。“‘平安锣’在打铜社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前主要是提醒平安,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就想用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居民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告诉群众,我们始终与你们在一起。”打铜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娟带着沙哑的嗓音说。因防控期间每天接电话、说话太多,倪娟的嗓子一直沙哑。“现在好多了,前段时间都快发不出音了。”

  “用锣声告诉群众,我们在一起”

  打铜社区是一个老旧、无物业管理小区。0.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30栋楼,住着2700多户、8000多名居民。人口密度大、老人多、困难群众多,又是开放式小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时间居民慌乱,社区工作人员也压力巨大。

  “刚开始对这个疫情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防、怎么控。”倪娟告诉记者,当时群众情绪很恐慌,都不敢出门,有的居民还用宽胶带将家里的门窗缝隙全部封死。

  怎么缓解居民情绪?怎样防控病毒?倪娟想起了沿袭多年的“平安锣”。

  打铜社区位于老城区繁华地段,辖区内街巷狭小曲折、人口稠密,在明末清初时就是铜器业的聚集地,社区也因此得名。复杂的环境和有限的基础条件,使得社区的平安牵系着代代人的心,“平安锣”也就应运而生。每天晚上戌时,悠悠的锣声就会传遍社区的大街小巷。“最早的敲锣口号是‘防火防盗’,后来演变为‘防火防盗,邻里关照’,并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联系群众的纽带。”

  想到就做。倪娟带领6名社区“两委”、10名网格员、10名安保队员等组成“平安锣”巡逻队,找来消毒液,按比例配兑后,从1月20日起,每天对社区进行全面消毒。“刚开始是每天下午3点-5点进行巡逻消毒,但有居民反映说没看到巡逻队,我们就改成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倪娟觉得,只要消毒措施做到位了,肯定会有用。

  听着“平安锣”,闻着消毒液的味道,居民情绪慢慢稳定。巡逻队员还收集居民需求,汇总后提供代买代送服务。一支“打锣队”成为消毒队、巡查队和保障队。倪娟说:“我们就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居民,社区和你们在一起,我们与你们在一起。”

  “我只是想,社区平安了大家才能都平安”

  随着疫情的发展,社区的工作愈加繁重。

  从1月23日起,倪娟一直吃住在社区。“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居民的困难。有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买日用品,就得靠我们帮助解决。”倪娟的手机24小时为居民服务,从早到晚,电话铃声不断。“一天要接多少电话?那可真没法计算。我只知道,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自己都感觉不到。”

  2月初,社区几名疑似人员要按规定转入隔离点,但他们都有些顾虑。没有防护物资,倪娟穿着雨衣,戴上浴帽,逐个登门做工作,消除抵触情绪,并陪着他们到隔离点。“当时也有个别群众不理解,到隔离点后,还让几位亲友不停地打电话指责。”

  社区一位婆婆中风后一直瘫痪卧床,在疫情防控期间又出现低烧。她的亲属打电话给社区,要求安排车辆送医院。倪娟赶紧联系急救车来到社区,因婆婆年龄较大,身体也不好,救护人员要求亲属陪同,但亲属却因恐惧不愿露面。几次电话沟通未果,倪娟直接来到她亲属家门口,从上午一直到晚上,苦口婆心地劝说,亲属终于同意在社区人员的参与下,陪同婆婆到医院治疗。

  “怕不怕?当然怕呀!但我是社区书记,我不上谁上?”倪娟想,万一婆婆是确诊病例,留在家里,就让其他群众多了感染风险。“当时没有选择,我只是想,一定要尽力保障社区平安,保障群众平安。”倪娟一直觉得,社区工作者是为居民服务的,是做好事善事的,群众一定能够理解。

  从抵触到配合,倪娟和同事用辛勤工作换来居民的支持。“社区像个家,温暖你我他。”防控期间,居民自发为社区送来11面锦旗。

  “我也是当娘的,就想看着孩子平平安安”

  社区有一对小姐妹跟着外婆生活,姐姐16岁,妹妹10岁。家庭条件不太好,一直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疫情防控期间,倪娟也重点关注着小姐妹的生活状况。

  一天,这对小姐妹打电话来说外婆生病了,腹泻,不吃饭。倪娟立即联系车辆,让姐姐陪同外婆去医院检查。晚上打电话询问时,姐姐说外婆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倪娟建议马上到定点医院治疗,但姐姐说自己没钱。“你不用考虑钱的事,我来联系医院先给外婆看病。”姐姐仍坚持不愿送外婆到医院。“你要想长久陪着外婆生活,就得先给她治病,外婆身体健康了,你们才能好好生活。”说服小姐妹后,倪娟联系人员将外婆送到定点医院。

  姐姐陪同外婆到医院,剩下10岁的妹妹一人在家,倪娟主动承担起照看责任。小姐妹家住在一层,倪娟送饭、送菜、送日用品,每天都要隔着窗户看几次才放心。在前期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倪娟经常把分配给自己的方便面、水果、盒饭送给妹妹,抽时间就给她做些锅贴饺子等小吃,每天安排人员为她测量体温。“家里环境熟悉,小姑娘生活更方便些,一起到医院,怕给她留下心理阴影。”

  之后,这对小姐妹又按规定到隔离点居住。倪娟一有空就去看望,给她们送食品、日用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俩经常在晚上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两人吃了3份盒饭,但现在又饿了。”每次接到电话,倪娟就赶紧买些水果、牛奶、饼干送过去。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担心小姐妹着凉,倪娟精心给她们选购了两件轻薄羽绒服送过去。穿上合适的新衣服,姐妹俩都很兴奋,姐姐突然对倪娟说:“书记,我能喊你声妈妈吗?”

  看着小姐妹,倪娟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我也是当娘的,就想看着孩子平平安安。”

  “经过抗‘疫’,我们社区成为一家人”

  “至今为止,我已有一个多月没有和爸爸妈妈见面了。明天就是我生日,我非常想和别的孩子一样,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我的14岁生日,但是我知道,也能理解,爸爸妈妈在为抗击疫情做着贡献。他们守在一线,就是在保护着我,保护着我们这座城市。”

  在倪娟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女儿写的这篇题目为《难忘的生日》的作文,一有空闲,她就会打开看看。在女儿眼中,妈妈做着平凡而又最朴实的工作,每天都在为居民的各种事情忙碌,家人也只能偶尔通过电视节目才能看见她。

  “整个城市都在抗击疫情,每个人都在努力保卫着自己的城市。”倪娟说,家人都比较理解自己。因怕70多岁的父母担心,她刚开始只是告诉他们要在社区值班,一段时间不能回家。直到父母从电视节目里看到倪娟在一线转移病人,才明白她工作的情景。“父母都是老党员,一直在鼓励我,‘你是书记,这时候就得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家人的理解,居民的支持,爱心人士、志愿者不计报酬的付出,给予倪娟巨大的工作动力。“在物资缺乏时,我们先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其他居民从来没有反对过;社会捐赠的爱心物资运到社区后,无论多晚,即使刮风下雨,志愿者总是随叫随到,连夜将物资分发到每户居民家中。”倪娟认为,经过此次疫情防控,社区有了很大变化。

  居民之间更亲了。只要有人在社区网格群里提出咨询或求助信息,总有人第一时间答复,提供帮助。

  相互之间更理解了。以前居民在反映情况得不到回复后,容易出现急躁或指责,现在都能相互理解,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都更加宽容。

  正能量更多了。在社区网格群里,有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发布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招工招聘等互助信息。

  居民对社区更信任了。以前社区网格群里会出现一些没有经过核实的传言,现在偶尔有人转发这类信息,马上就有居民反对,劝告要以政府发布为准,以社区公布为准,居民间不能传谣信谣。

  倪娟觉得,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今的打铜社区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了。


离居民最近的人”

本报记者 王 尧 通讯员 桂丽霞

  鼠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湖北省武汉市。直到近日才稍稍安下心的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街道铭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德添,刚刚经历完67天的工作连轴转。睡在社区,守在社区,随时为6个居民小区、3857户、1.1万多人提供全方位保障。这些天,他和他的同事——28位社区干部靠什么坚持下来的?他对记者说:“因为我们是‘离居民最近的人’,是他们最后的、最直面的和可信任的保护屏障,我们必须坚持做好社区所有工作。”

  一场虚惊

  防控工作伊始,叶德添24小时值守社区,及时响应居民求助,一天拨打、接听数百通电话,微信步数2万都是常态。累了,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一碗方便面应付了事。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一旦接到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因为各项事情繁多,有一天,叶德添突然有一些咳嗽,一周过去了仍不见好,一咳就是两周。他也有些慌了,难道自己被感染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去做了检查,结果一出——病毒性肺炎,让他长舒一口气。

  为了安全,他索性家也不回。自己在单位一边输液治疗一边工作,晚上在社区打地铺,一直坚守岗位值守。“每天输液的针都是我自己拔的,这样能节省时间。”叶德添对记者说。

  不打折扣

  作为社区书记,叶德添靠前指挥,细心调度下沉干部、物业管理人员、骨干志愿者,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数据排查、分诊转运、社区封控、保供服务等工作。为了摸清底数,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核查情况,确保不漏一人,每个网格安排20名志愿者,每人包25户,对居民的病历、血项、CT片一遍遍排查;带头运送确诊、疑似病人,确保患者及时入院、切断感染源;在封控期间,每天组织人员宣传劝导、排查测温、消杀灭菌。

  社区有一位74岁的老人,身体本来很硬朗,但不幸被感染,唯一的女儿在北京无法返回。2月1日,叶德添反复劝导他去隔离酒店,但他不愿意,有思想包袱。后来,叶德添再次给他做思想工作,这样拖下去要不得,最终老人同意了。叶德添赶忙安排协调专业车辆转送,当时武汉疫情已经很严重了,多个隔离点都已满员,叶德添找到第三家隔离点才安排妥当。到了隔离酒店,老人因为身体虚弱不能行走,叶德添没有丝毫犹豫,背起老人进了电梯,一直把老人背到房间安顿好。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病情严重,老人最终遗憾离世。

  后来,这件事让叶德添也自我反思:“我们社区工作必须到位,既要把防控做到位,对患者的治疗也要更早介入。”记者问:“多次接触确诊病人,你又刚刚病愈不担心吗?”他说:“我们28个社区工作人员全都接触过确诊病人。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在密闭小空间接触时我有时也会下意识憋气,但做事情不能推托打折扣。我们面对病人时没有想太多,想太多就没法做事了。”

  最见细功夫

  “疫情防控考的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细功夫!”叶德添说,不仅每家每户要摸排到位,对独居、残疾等辖区各类特殊人群更要关心关爱,提供照料服务。

  小区封闭式管理后,为了做好社区居民生活物资保障,叶德添联系超市制定几种套餐,既满足普遍性需求,也满足个性化需要。共代买50万余元的物资,5万余元的药品,组织人员为每家每户上门免费送爱心鱼、爱心菜。未婚、没有育儿经验的他,为了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到超市请教导购员购买尿不湿、奶粉,获得居民称赞;夜晚送爱心物资上门,居民会热心地打开手电筒为他照明,让他路上小心。

  社区有一位视力很差的翟爹爹,儿子在建设火神山医院,女儿是医院医生,老人平时独自一人生活。“必须照顾好老人!他的儿子女儿都是真正在抗‘疫’一线的人,我们得让他们安心,他们才能更好地去抗‘疫’!”从此,翟爹爹的日常所需都记挂在叶德添的心上。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效率,叶德添每次去8楼的翟爹爹家都是左肩扛20斤大米,右手提10斤油……各种物资一次拿上去。买药、买食品、买生活物资……平均3天就要去一次。

  “社区工作者都是‘全科医生’,平时各种经济普查、人口普查、送温暖、搞摸排……各方面的知识都得了解一些,但这次疫情来得凶、来得急,我们28人的社区队伍靠着很强的团结心和凝聚力,大家完全靠一种精气神,互相补台,都想多做一些,从没考虑后退或者躲避。”叶德添感慨道,“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个69年、一个79年、一个90年、一个93年四位同事在疫情防控最艰巨的时候向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这次特殊的经历,他们看到了我们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入党的主观意愿被激发。”

  疫情最重时期渐渐过去,谈到下一步计划时,叶德添对记者说:“复工复产开始了,我们要想办法更多更好地做好服务,开放更多的小区值守点和小区出入口,我们多辛苦一些,群众就更方便一些。”

  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发放爱心菜。

本版图片由武汉市民政局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4.2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