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朱张桥
“社区消毒,请关好门窗。”随着一阵阵锣响,由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平安锣”巡逻队,走向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的各个门栋、角落。
自1月20日起,这样的场景已在打铜社区持续3个多月。“‘平安锣’在打铜社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前主要是提醒平安,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就想用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居民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告诉群众,我们始终与你们在一起。”打铜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娟带着沙哑的嗓音说。因防控期间每天接电话、说话太多,倪娟的嗓子一直沙哑。“现在好多了,前段时间都快发不出音了。”
“用锣声告诉群众,我们在一起”
打铜社区是一个老旧、无物业管理小区。0.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30栋楼,住着2700多户、8000多名居民。人口密度大、老人多、困难群众多,又是开放式小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时间居民慌乱,社区工作人员也压力巨大。
“刚开始对这个疫情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防、怎么控。”倪娟告诉记者,当时群众情绪很恐慌,都不敢出门,有的居民还用宽胶带将家里的门窗缝隙全部封死。
怎么缓解居民情绪?怎样防控病毒?倪娟想起了沿袭多年的“平安锣”。
打铜社区位于老城区繁华地段,辖区内街巷狭小曲折、人口稠密,在明末清初时就是铜器业的聚集地,社区也因此得名。复杂的环境和有限的基础条件,使得社区的平安牵系着代代人的心,“平安锣”也就应运而生。每天晚上戌时,悠悠的锣声就会传遍社区的大街小巷。“最早的敲锣口号是‘防火防盗’,后来演变为‘防火防盗,邻里关照’,并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联系群众的纽带。”
想到就做。倪娟带领6名社区“两委”、10名网格员、10名安保队员等组成“平安锣”巡逻队,找来消毒液,按比例配兑后,从1月20日起,每天对社区进行全面消毒。“刚开始是每天下午3点-5点进行巡逻消毒,但有居民反映说没看到巡逻队,我们就改成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倪娟觉得,只要消毒措施做到位了,肯定会有用。
听着“平安锣”,闻着消毒液的味道,居民情绪慢慢稳定。巡逻队员还收集居民需求,汇总后提供代买代送服务。一支“打锣队”成为消毒队、巡查队和保障队。倪娟说:“我们就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居民,社区和你们在一起,我们与你们在一起。”
“我只是想,社区平安了大家才能都平安”
随着疫情的发展,社区的工作愈加繁重。
从1月23日起,倪娟一直吃住在社区。“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居民的困难。有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买日用品,就得靠我们帮助解决。”倪娟的手机24小时为居民服务,从早到晚,电话铃声不断。“一天要接多少电话?那可真没法计算。我只知道,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一天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自己都感觉不到。”
2月初,社区几名疑似人员要按规定转入隔离点,但他们都有些顾虑。没有防护物资,倪娟穿着雨衣,戴上浴帽,逐个登门做工作,消除抵触情绪,并陪着他们到隔离点。“当时也有个别群众不理解,到隔离点后,还让几位亲友不停地打电话指责。”
社区一位婆婆中风后一直瘫痪卧床,在疫情防控期间又出现低烧。她的亲属打电话给社区,要求安排车辆送医院。倪娟赶紧联系急救车来到社区,因婆婆年龄较大,身体也不好,救护人员要求亲属陪同,但亲属却因恐惧不愿露面。几次电话沟通未果,倪娟直接来到她亲属家门口,从上午一直到晚上,苦口婆心地劝说,亲属终于同意在社区人员的参与下,陪同婆婆到医院治疗。
“怕不怕?当然怕呀!但我是社区书记,我不上谁上?”倪娟想,万一婆婆是确诊病例,留在家里,就让其他群众多了感染风险。“当时没有选择,我只是想,一定要尽力保障社区平安,保障群众平安。”倪娟一直觉得,社区工作者是为居民服务的,是做好事善事的,群众一定能够理解。
从抵触到配合,倪娟和同事用辛勤工作换来居民的支持。“社区像个家,温暖你我他。”防控期间,居民自发为社区送来11面锦旗。
“我也是当娘的,就想看着孩子平平安安”
社区有一对小姐妹跟着外婆生活,姐姐16岁,妹妹10岁。家庭条件不太好,一直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疫情防控期间,倪娟也重点关注着小姐妹的生活状况。
一天,这对小姐妹打电话来说外婆生病了,腹泻,不吃饭。倪娟立即联系车辆,让姐姐陪同外婆去医院检查。晚上打电话询问时,姐姐说外婆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倪娟建议马上到定点医院治疗,但姐姐说自己没钱。“你不用考虑钱的事,我来联系医院先给外婆看病。”姐姐仍坚持不愿送外婆到医院。“你要想长久陪着外婆生活,就得先给她治病,外婆身体健康了,你们才能好好生活。”说服小姐妹后,倪娟联系人员将外婆送到定点医院。
姐姐陪同外婆到医院,剩下10岁的妹妹一人在家,倪娟主动承担起照看责任。小姐妹家住在一层,倪娟送饭、送菜、送日用品,每天都要隔着窗户看几次才放心。在前期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倪娟经常把分配给自己的方便面、水果、盒饭送给妹妹,抽时间就给她做些锅贴饺子等小吃,每天安排人员为她测量体温。“家里环境熟悉,小姑娘生活更方便些,一起到医院,怕给她留下心理阴影。”
之后,这对小姐妹又按规定到隔离点居住。倪娟一有空就去看望,给她们送食品、日用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俩经常在晚上给我打电话,说晚上两人吃了3份盒饭,但现在又饿了。”每次接到电话,倪娟就赶紧买些水果、牛奶、饼干送过去。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担心小姐妹着凉,倪娟精心给她们选购了两件轻薄羽绒服送过去。穿上合适的新衣服,姐妹俩都很兴奋,姐姐突然对倪娟说:“书记,我能喊你声妈妈吗?”
看着小姐妹,倪娟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我也是当娘的,就想看着孩子平平安安。”
“经过抗‘疫’,我们社区成为一家人”
“至今为止,我已有一个多月没有和爸爸妈妈见面了。明天就是我生日,我非常想和别的孩子一样,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我的14岁生日,但是我知道,也能理解,爸爸妈妈在为抗击疫情做着贡献。他们守在一线,就是在保护着我,保护着我们这座城市。”
在倪娟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女儿写的这篇题目为《难忘的生日》的作文,一有空闲,她就会打开看看。在女儿眼中,妈妈做着平凡而又最朴实的工作,每天都在为居民的各种事情忙碌,家人也只能偶尔通过电视节目才能看见她。
“整个城市都在抗击疫情,每个人都在努力保卫着自己的城市。”倪娟说,家人都比较理解自己。因怕70多岁的父母担心,她刚开始只是告诉他们要在社区值班,一段时间不能回家。直到父母从电视节目里看到倪娟在一线转移病人,才明白她工作的情景。“父母都是老党员,一直在鼓励我,‘你是书记,这时候就得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家人的理解,居民的支持,爱心人士、志愿者不计报酬的付出,给予倪娟巨大的工作动力。“在物资缺乏时,我们先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其他居民从来没有反对过;社会捐赠的爱心物资运到社区后,无论多晚,即使刮风下雨,志愿者总是随叫随到,连夜将物资分发到每户居民家中。”倪娟认为,经过此次疫情防控,社区有了很大变化。
居民之间更亲了。只要有人在社区网格群里提出咨询或求助信息,总有人第一时间答复,提供帮助。
相互之间更理解了。以前居民在反映情况得不到回复后,容易出现急躁或指责,现在都能相互理解,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都更加宽容。
正能量更多了。在社区网格群里,有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发布科学防控、复工复产、招工招聘等互助信息。
居民对社区更信任了。以前社区网格群里会出现一些没有经过核实的传言,现在偶尔有人转发这类信息,马上就有居民反对,劝告要以政府发布为准,以社区公布为准,居民间不能传谣信谣。
倪娟觉得,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今的打铜社区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了。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