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社会事务工作面向千家万户,承担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负责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社会事务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真抓实干,履职尽责,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用暖心服务开启特殊群体新生活
王武(化名)于5年前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救助管理站救助,因其智力障碍,说不清家庭住址,一直滞留在南涧县救助管理站。经甄别其口音疑似为曲靖市口音,南涧县救助管理站遂将其送至曲靖市救助管理站进一步甄别。经过几天的陪伴聊天、分析梳理,曲靖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大体确定了王武家乡的范围,便试探着带王武踏上了寻亲路,没想到当天就找到了他的母亲,离家23年的他终于回家了。
自2020年3月起,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11部门联合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着力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落户安置、源头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等环节上建机制、压责任、提质量、优服务。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工作责任进一步压实,各地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将排查整改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确保机构安全有序运行。救助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站内设施为受助人员提供更安全、更精细的照料服务。救助寻亲工作持续推进,各地利用人工身份甄别手段,结合全国救助寻亲网、网络寻亲平台、人脸识别等新智能技术,极大提升寻亲效率。落户安置工作取得突破进展,无身份信息长期滞留人员重新获得身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源头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各地帮助返乡受助人员回归社会,有效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据了解,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帮助2.1万名滞留人员回归家庭,为2.4万名长期滞留人员办理落户安置手续,2000多个市(县)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帮助4000多名建档立卡人员衔接社会救助政策,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救助管理工作兜底保障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事关8500万残疾人群体,尊重残疾人,让他们享有平等权益,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民政部门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民政部推动建立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开展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和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加强对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器具)生产装配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实施“福康工程”。牵头会同财政部、原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出台《体球网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80%以上的县(市、区)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利用民政部彩票公益金,实施《“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资助地方精神病人福利机构新建、迁建、改扩建项目,促进资金投入、床位增加和资源整合。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明确部门管理责任,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机构健康发展。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体球网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地方依托和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集中和社会化照护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本民生保障事关群众衣食住行,各地民政部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把各项保障基本民生的政策措施压紧压实、抓细抓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提升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扎扎实实增强流浪乞讨人员及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真心提升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在社会事务工作中,婚姻登记、殡葬管理,都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事项,也是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社会影响较大的民政服务工作。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殡葬管理与婚姻登记都在各自领域中主动作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殡葬管理,解决的是老百姓的身后事,既要让逝者有尊严,也要让生者得慰藉。坚持葬礼改革与葬法改革并重,通过会议部署、试点培育、经验推广、话剧展演等方式推动丧葬礼俗改革,总结推广了山东省沂水县惠民礼葬、陕西省大荔县文明简葬等一批试点典型经验。先后部署开展三次专项摸排整治行动,重点治理殡葬服务乱收费、违规私建乱建墓地等群众反映强烈、媒体曝光集中的问题。全国共整治各类经营性公墓1407个,纠正违规建设的公墓290个,纠正超标准建造墓穴的公墓945个。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纳入“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30多亿元,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累计支出4.23亿元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殡葬设施设备新建改造。惠民殡葬让百姓得实惠,北京、浙江等8省份将惠民范围覆盖到全省(市)所有户籍居民,山东省沂水县实现了从殡仪火化到公益节地安葬的“殡葬全免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对引导群众参与殡葬改革产生了良好效果。
婚姻登记管理,以营造和谐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为目的,不断推进婚俗改革、行风建设。确定首批15家婚俗改革试点单位,以创建全国婚俗改革试点单位为抓手,指导各地区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民政部要求各地区把婚姻登记机关行风建设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纳入干部职工奖惩评价体系,强化内部管理。持续开展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要求各地区全力打造优质服务窗口,强化窗口制度建设,提高窗口服务满意度。会同全国妇联下发了《体球网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公众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目前,全国54.3%的县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成为婚姻当事人化解情感和婚姻困惑的温暖港湾。此外,部署升级全国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落实全国婚姻数据归集和共享项目,督促指导各地区配备高拍仪、人像采集、指纹采集、人脸识别等技术设备,提高婚姻登记的准确性。
用贴心服务让“跨省通办”落地落实落细
在今年的社会事务工作中,“跨省通办”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4月22日,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面启动和实施的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这一事项被纳入今年民政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残疾人群体的专项福利补贴。截至2020年底,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惠及困难残疾人1212.6万人、重度残疾人1473.8万人,年发放补贴金额约300亿元。此次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利用全国统一信息系统实施,能够实现业务系统纵向贯通、业务数据横向共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满足了残疾人口流动需求,逐步解决残疾人异地申领补贴面临的“多地跑”“折返跑”等难点堵点问题,为在出行办事等方面存在很多难题的残疾人群众提供越来越便捷、精准、温暖的民生服务。这种做法不仅开创了全国民政系统使用统一信息系统办理业务的先河,也开创了民政、残联全国范围内数据共享、工作协同的先河。截至7月2日,全国已受理两项补贴“跨省通办”申请328例,成功办理128例。
5月19日,民政部召开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这是继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之后,又一项便民利民的实事好事。有数据显示,和2010年相比较,2020年人户分离的规模增长了2.32亿,流动人口规模增长了1.55亿,而目前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平均每年直接服务群众近4000万人次。婚姻登记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同时,也是有效服务人口流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
社会事务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站在“十四五”开局之时,展望未来五年,“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提升婚姻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康复辅助器具助老助残能力”“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等将成为社会事务工作重点。我们相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宗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不断创新方法、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将会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尽享民生幸福。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