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奋进谱华章

时间:2021-07-0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为1065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

打造社区服务开放空间。

近年来,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始终牢记体球网总书记“首都民政要在全国干得最好”的重要嘱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突出抓好弱有所扶、困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残有所助、逝有所安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亮眼成绩

保障网越来越牢 多元治理基础越来越稳

最有温度,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全面小康兜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始终聚焦困难群众,关注城乡低保、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健全完善“北京版”精准救助体系。2015年,北京历史性实现低保标准、低收入认定标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统筹;2020年,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连增”,对22万户困难家庭建立了“一户一策一档”精准帮扶台账,夯实了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基础。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残疾儿童护理补贴等政策。福利机构供养儿童补助、社会散居孤儿供养标准,目前已统一调整至每人每月2200元。在加强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方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制度。2016年至今,共发放资金50.92亿元,年均发放人数27.06万人。

最接地气,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全面提速。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先后出台《体球网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等政策法规,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让街道有了“指挥棒”。目前,全市157个街道、3210个社区全部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全面实现村(社区)同步换届选举,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3.7%;城市社区议事厅实现100%覆盖;社区盖章证明事项减少到3项;全市社区挂牌平均从120多块精简为15块。在加强基层协商民主、持续推进社区减负方面,北京一直不遗余力。

最快响应,民呼我应解民忧——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公平可及。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实施“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社区、养老、婚姻、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社区治理方面,建成121家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专业心理服务的需求。养老服务方面,建立“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建立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63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87家。与此同时,“互联网+社会建设和民政”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实现社会组织年检等85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和“一号通达”。率先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实现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津贴补贴等29个事项跨区通办,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和体验感。

突破创新

『十三五』时期的十三个创新亮点

2016年9月21日,出台《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慈善信托管理办法。

2017年10月16日起,“北京通-养老助残卡”首次实现京津冀异地刷卡支付,在异地养老的京籍老人同时享受异地养老补贴。

以北京市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楷模潘月兰老师为原型的电影《燃灯者》,于2017年上映,用文艺作品传递见义勇为正能量。

2017年11月3日,向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居委会颁发了全国第一张特别法人“身份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

2017年,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儿童福利和保护处,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由分散管理到资源整合,打造完整的儿童保护工作体系。

2017年,密云区在低保中心的基础上率先翻牌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增加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的有效供给。

2017年,北京正式发布《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驶入法制轨道。

健全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工作体制机制,在综合党委系统批复成立46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52个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建立了以联合党委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党建组织体系,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

2018年5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体球网建立健全区、街道(乡镇)、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通知,指导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2019年1月11日,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诚信自律公约及实施细则》,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诚信档案。

2019年5月,海淀区志强北园社区借助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试点打造首个5G新型智慧社区。

2019年6月,发布七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系列规范》(即“北京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居家养老进入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时代。

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首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海淀区羊坊店街道铁西社区正式投入使用,为居民改善家庭及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基层社区创新治理提供了新途径。

展望未来

“十四五”规划描绘美好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紧紧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科学部署“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工作,为首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建设首都特色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首都特色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坚持“提标、扩面、增效”协同推进,坚持支出型贫困救助与收入型贫困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救助相结合、物质救助与服务型救助相结合。二是完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巩固提升“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三是优化残疾人服务体系。坚持兜底保障和适度普惠相结合、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协同并进。四是加强儿童福利保护体系建设。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二)建设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深化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创新。推动形成简约高效、响应及时、多元参与、守望相助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培育扶持,推动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部门协作、社会化运作的发展格局。四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布局合理、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三)建设适度普惠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婚姻家庭服务。推进婚姻登记方式快捷便利、婚姻登记机构全面达标、婚姻登记队伍素质优良。二是深化殡葬服务管理改革。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营利性服务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格局。三是发展社会心理服务。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多元保障、服务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格局。四是加快推进“慈善北京”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全民慈善、效能慈善、惠民慈善、诚信慈善、创新慈善品牌。

(四)建设强有力基础支撑体系

一是打造高品质数字民生服务体系。推动实施“互联网+”改革计划、大数据创新计划、区块链应用计划及一批信息化重点工程。二是加强法治民政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法治保障职责、任务、规划、措施体系。三是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均衡、标准适度、功能集成、刚性约束的发展格局。

(五)建设顺畅高效新型民政监管体系

一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市级制定政策、强化监管,区级落地实施的工作格局。完善系统巡察机制,突出发现问题导向,强化巡察监管效能。二是健全监管政策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行政检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制度。三是创新监管形式。构建信息化监管、信用监管、第三方监管、政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的新型监管体系。

(本版文图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7.2)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