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丽英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幸福桥社区是一个开放式的老旧社区,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辖区有居民3875户,居住人员复杂,面临着无路灯、车位缺少等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现实困难。为此,幸福桥社区注重发挥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区为民服务能力。
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志愿队伍
在幸福桥社区,活跃着这样一支老年义务巡逻队,他们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每天队员们都戴着红袖章巡逻,发现可疑人员及时向社区报告,同时还负责矛盾调解,为居民排忧解难,他们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闲不住”的热心人。
得益于义务巡逻队的工作,社区偷盗事件发生的少了,除此之外,谁家自行车没锁、门忘记关,甚至居民家里闹矛盾,队员们都要去看一看。居民都说:“有了这些热心的老年人,我们住在这里更踏实了。”
疫情期间,这支巡逻队也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工作,无论是坚守卡点还是劝阻居民不要扎堆聚集,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多亏了他们,社区治安越来越好,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幸福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幸福桥社区先后成立了十支志愿服务组织,老年义务巡逻队只是其中之一,他们活跃在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逐步完善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
“社区治理必须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成立志愿服务组织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该负责人表示。
金秋艺术团和幸福艺术团一些具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居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同时创建幸福桥社区文化大舞台,培育“文明时尚”,宣传各类知识和党的政策,如将垃圾分类知识编成快板、歌舞、小品等,让垃圾分类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枢纽型组织应运而生
队伍有了,如何将现有志愿服务组织联合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了社区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整合辖区志愿服务力量,幸福桥社区建立了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幸福微光社区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幸福微光)。
“我们希望通过社区统筹发展的方式,让志愿服务更具专业性,更好为居民提供服务。”幸福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社区建立了幸福微光志愿者服务实体工作站,在完善办公设施配备的基础上,建立志愿服务主题图书角。
为加强统筹管理,幸福微光梳理各个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组织的服务特长和人才,制定发展总体目标和管理措施,指导和支持各组织的服务,并加强宣传先进,组织年终评估,有序有效地将社区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整合,加强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力量。
“除了整合服务资源,我们还注重人才的挖掘,将有能力的居民培养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骨干。”幸福微光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针对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志愿者等定期开展学习和业务培训,形成工作合力,并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
据悉,幸福微光发掘12~15名关键社区志愿者,引导并培养他们开展志愿活动,邀请居民报名成为志愿者,让主人翁意识在社区活动中得到发挥。同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邀请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一起打造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丰富的社区活动活跃社区氛围,增进居民联系,进一步发挥幸福微光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
除此之外,幸福微光还引导、帮助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如幸福艺术团党支部是开福区第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幸福微光的指导下,融合其他社会组织党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融合力量开展服务
关注困难群体是志愿服务的应有之义。针对社区中的困难群体,幸福微光统筹各种资源为他们开展服务,如以幸福先锋号陈队长为首的爱心志愿者每年都会自筹二千多元上门看望困难群众;志愿者组织每到节假日为空巢老人开展服务。
随着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幸福微光形成了“三必访”制度:困难家庭必访,独居老人必访,残疾家庭必访,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居民感受到浓浓的邻里之情。
据了解,幸福微光通过“三联三聚”服务方式,即组织联合聚力量、组员联合聚力量、岗位联动聚民心,以此充分发挥各社区社会组织力量,以多方共治的方法服务居民,为社区减负增效。
为创新社区治理,构建多元化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立“楼栋单元—社区片区—社区矛盾调处站—街道矛盾调处中心”的自下而上的“塔式”矛盾调处新体系,幸福微光利用已有的志愿服务资源成立了社区矛盾调解协会,协会会长由退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成员来自社区老党员、曾从事司法工作的离退休老干部、驻辖区单位法律顾问、社区义务调解志愿者。
去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8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调解队伍成为了化解当地社会矛盾、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也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正直公正,热心公益的调解志愿者。新唐家巷2号房屋漏水问题严重,楼上楼下的住户因房屋漏水维修的经费问题产生了矛盾,后经过志愿者调解,明确了双方责任,双方矛盾得以解决,并握手言和。
如今,幸福微光平台下的各社区社会组织成员成了邻里的倾听者、社区信息的收集人、居民的知心人、扶贫帮困的有爱人,社区大街小巷、网格楼栋都有他们的身影,居民的幸福感日益提升。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