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为困难群众撑起一把坚固的保护伞
——社会救助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2020-05-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做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是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制度安排,是重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工作责任,瞄准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兜底保障政策精准落地。特别是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民政系统更是按照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着力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为当地困难群众撑起了一把坚固的保护伞。


补短板强弱项 做好深度贫困地区兜底保障

社区发放低保证。供图/青海省民政厅

本报记者 雷 耀

  自党中央作出体球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青海省各级民政部门强化工作举措,狠抓责任落实,社会救助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已纳入农村低保对象26.7万人,占全省农村低保对象的92%;纳入特困供养人员13268人,占全省特困供养人员总数的74%,基本实现 “应保尽保”。

  健全制度 夯实保障根基

  青海省民政厅出台的《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低保和扶贫衔接,健全完善防范因灾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深度贫困地区救助工作。

  为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工作,青海省民政厅先后出台《体球网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青海省城乡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为民政兜底脱贫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今年,青海省民政厅还联合省扶贫开发局下发《2020年青海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实施方案》,并配套出台《青海省2020年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补针点睛”专项行动方案》《青海省2020年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和《青海省2020年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工作方案》,按照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要求,梳理问题清单,确定攻坚重点,细化解决措施,充分发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的制度优势,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为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今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政局成立督战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制订印发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和“补针点睛”及挂牌督战三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民政兜底保障工作向纵深发展。

  落细政策 编实保障网底

  今年,全省共下拨社会救助资金269431万元,其中,下拨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11902万元。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4300元提高到4800元。按照每人800元的标准,为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人员发放取暖救助。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落实,达到每月960元;轻度、中度、重度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费分别为每月340元、510元和850元。

  青海省民政厅还加强与深度贫困地区沟通衔接,制订出台《青海省脱贫攻坚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项目区域范围、建设方式、投资标准。截至目前,已安排全省深度贫困地区项目42个,总投资6986万元。

  玉树藏族自治州持续开展了农村特困供养护理服务和困难老年人代养。5年来,全州累计为7530名农牧区特困供养失能老人落实护理补助资金5217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799万元,为8420名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深化改革 救助精准高效

  青海省民政厅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打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3个系统数据对接。启动运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州、县、乡三个层面,全面建立民政牵头、其他部门协同的工作协调机制。在县、乡两级全部设立一门受理窗口,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黄南藏族自治州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县、乡、村三级救助保障联动网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摘帽退出时执行渐退机制,做到脱贫不脱政策。扎实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从源头切实解决问题隐患。


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有效落实

慰问空巢老人。供图/西藏自治区民政厅

本报记者 田亚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体球网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举措,按照《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西藏自治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做好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提高政治站位 完善保障政策

  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党组始终把完成好脱贫攻坚中民政部门担负的兜底保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成立由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任组长,厅长任常务副组长,党组各成员任副组长,各处(室、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民政厅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党组会议、厅长办公会议等方式,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汇报和衔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展相关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组织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分批参加网络APP版全区脱贫攻坚政策考试,提升干部职工脱贫攻坚综合知识水平。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做好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规范兜底台账 实行销号管理

  自治区民政厅会同扶贫办开展数据比对分析,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建档立卡边缘人口以及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情况,比对排查应纳未纳的农村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范围的人员,健全兜底保障对象台账,并实施对账销号制度,救助一户销号一户。同时,按照《2019年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要点》,抓好“关系保、漏保、错保”等专项治理工作,做到公开、公正。

  自治区民政厅及时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农村特困集中供养和城市特困供养标准均提高到年人均12480元。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含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可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强化农村低保 提升保障能力

  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综合考虑维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当地物价水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等因素,完善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加强脱贫攻坚中农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加强低保对象数据动态核查,坚持以家庭收入核查结果和家庭困难程度作为纳入和退出低保的核心依据,对纳入低保范围的脱贫不稳定人员,实施低保渐退政策,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

  实施临时救助 简化优化程序

  将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自治区建立健全返贫和新增致贫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比对、主动发现,全面监测脱贫不稳定人员和低保边缘群体。对返贫人口,及时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简化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强化“救急难”工作,根据其致贫原因和困难程度,采取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等方式,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推动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于遭遇重特大困难的,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协调机制作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救助额度,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

  抓定点帮扶 助力脱贫攻坚

  厅党组高度重视强基惠民活动,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每批驻村工作队均由一名副厅级领导作为总领队专职分管、专职抓。同时,根据自治区党委体球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扶贫困户的活动部署,制订《自治区民政厅体球网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实施方案》,由厅领导带队分期分批组织厅系统干部职工,前往各定点扶贫村开展结对认亲帮扶活动,了解和掌握家庭生活基本情况,宣讲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帮助贫困户分析致困原因并围绕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凝聚社会力量 支持老区脱贫

本报记者 王 睿 通讯员 卢胜荣

  2019年以来,江西省莲花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一大批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倾情助力莲花县脱贫攻坚,累计捐赠善款、物资达3800余万元,实施援助项目58个,覆盖产业扶贫、民生兜底、疫情防控等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扶贫 助推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莲花县引导社会力量,助推红色培训服务产业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以甘祖昌干部学院的特色办学模式为切入点,莲花县积极募集500万元社会善款,不断扩大带贫益贫范围、修缮红色景点周边环境、扩充办学资源完善办学环境,以红色产业带动地区发展。利用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多个福利机构捐赠的近300万元善款,进行“扶贫牛”牛舍、扶贫车间、惠农服务中心等扶贫服务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水蜜桃、百合等种养项目,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发挥优势 社会组织积极支持

  围绕政府兜底职责,密切关注民生需求。积极争取社会组织的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将善款、物资用在刀刃上,切实保障困难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电力联合会等累计出资570余万元,填补莲花县敬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缺口,切实解决了8家敬老院和80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现实困难。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纺织之光基金会等捐赠物品总价值46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万余人次。

  扶贫先扶志,注重教育扶贫。着力吸引社会力量关注老区教育,力图“断穷根”。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捐赠资金和物资,修建1所乡镇中学教学楼,新增3个服务农村儿童的红领巾民政营地,购买价值210万元的7万余册图书,发放了100余万元助学金,为全县1.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女性缴纳了100余万元的助学、大病等公益保险。

  关注医疗保障,助力提升“大健康”。莲花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等单位接受来自社会各界价值720万元的婴儿保温箱、血液透析机等医疗设备捐赠,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医疗机构的硬件装备水平。

  注重培育 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莲花县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县委决定选择县慈善会、龚全珍志愿者协会、莲花县企业家爱心商会、新农人产业联合会等有一定基础的本地社会组织作为培育对象,帮助其在筹款能力、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帮助龚全珍志愿者协会、莲花县企业家爱心商会分别获得新力公益基金会举办的公益创投大赛30万元A类项目、15万元C类项目奖金。

  莲花县在加强培育社会组织能力的同时,扎实开展社工服务。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捐赠20万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15万元支持莲花县发展社工机构、开展社工服务。2019年底,莲花县注册成立了该县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开展“暖心计划”扶贫济困等社工项目,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组织了多次社会工作业务培训,对100多名乡镇民政所、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


兜牢保障网 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王 尧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脱贫攻坚,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更是体球网总书记的牵挂。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曾在3月13日挂牌督战凉山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用好用足低保、救助等政策。脱贫攻坚越是到最紧要关头,民政兜底保障任务越是艰巨,全州61.9万农村低保困难群众仍需救助保障,2.47万名孤儿和特殊困难儿童仍需关爱关护,9.8万名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还需加大救助帮扶力度,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认真做好民政领域脱贫兜底保障各项工作任务,是凉山全州民政系统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更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省级督战 确保全州兜底兜得住

  坚持“督”“战”并重,厅领导挂帅轮流“督”,处级干部深入一线蹲点“战”,确保兜底保障政策用活用足,今年新增低保对象10.7万人。截至4月,凉山低保兜底22.9万人,占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总人数的23.5%。

  投入4.2亿元,实施城乡“三无”人员、五保对象和孤儿集中供养机构建设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投入1000万元在凉山连续3年实施“索玛花开”项目,救治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6000例,目前已让1300名患者重见光明。

  设立“种子基金”,引导社会组织“一对一”结对帮扶深度贫困县,已在凉山投入604万元、实施项目18个。为凉山扶贫工作中的“一村一幼”持续开展玩(教)具捐赠活动,2019年筹集善款100万元。

  落实国家13部门联合出台的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派出工作组深入225个大中型安置点调研,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

  连续5年保持中央、省新增救助资金向民族地区特别是凉山彝区和甘孜阿坝藏区倾斜,其中凉山补助资金从2016年的8.6亿元增至今年的13.2亿元。

  全州奋进 啃下脱贫硬骨头

  凉山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加强农村低保认定复核、保动态调整,以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重点,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纳入兜底保障。探索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兜底保障向支出型贫困家庭延伸。

  不断加强特困人员救助力度、提高供养水平;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优化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制度”;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救助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好贫困家庭先心病和白内障免费治疗项目,有效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健全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加强孵化培育,强化政策宣传和依法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配合民政部开展 “三区计划”社工服务项目,鼓励社会组织依托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组建并壮大扶贫志愿者队伍。做好“一村一幼”慈善帮扶项目后续相关工作。

  持续深入开展惠民惠农资金专项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民政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作用,优化申报审批流程,严格执行资金监管纪律,提高兜底保障工作效率;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全面摸排民政政策落实情况,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纳入兜底保障体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坚决同脱贫攻坚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斗争,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切身利益。


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

本报记者 周 亮 通讯员 徐国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属于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4.2%。2019年以来,自治区民政厅承担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4个村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任务,派出驻村工作人员56名。各驻村工作队因人因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用真心真情凝聚了民心。

  发挥民政优势聚力脱贫

  2019年,自治区民政厅筹集并投入“访惠聚”各类资金1018万元,全部用于支持当地精准扶贫和改善民生。

  为加强民政干部职工与群众的联系,自治区民政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全厅351名干部职工全年共赴4个村结亲7批次、2732户次,捐款捐物28.4万元,其中,物资价值19.8万元,解决就医就学、发展生产及其他困难368件。

  2019年,民政厅还协调康复辅具中心、新疆静宁医院等单位组成专家医疗队,赴乌鲁却勒镇义诊16场次,为困难群众免费送药达15万元。积极实施“明天计划”“光彩明天”等项目,并对来乌实施手术的困难群众全额报销手术费用和往返路费。

  针对部分乡亲院落地面未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民政厅党组多次调研论证后,投入400余万元资金实施“千坪帮困”惠民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000户老乡家打好了水泥地坪,院落面貌焕然一新。

  建强村组织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民政厅驻村工作队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一对一结对子,手把手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帮助村党支部完善和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督促村“两委”对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民主决策程序进行,并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工作队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学习近160次,1200余人次参加学习。特别是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检视问题、查找差距、狠抓落实,使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同时,工作队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推进后备干部“三推两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村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巩固提升确保乡亲稳定脱贫

  2019年,民政厅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提升,防止返贫”上下功夫,通过“一户一策”实施教育扶贫57户、助医扶贫96户、产业扶贫127户。

  在前期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的基础上,工作队还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历年扶贫项目执行情况等检查,并历时3个月,对2014年以来各村贫困户档案信息数据进行了复核和完善,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扶贫对象实情、建档立卡纸质档案、信息系统数据“三个统一”,县、乡、村建档立卡信息“三级统一”。

  工作队还全力办好农民夜校、双语课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增加乡亲收入;建立健全群众困难诉求台账,确保每个困难都能及时妥善解决。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自治区民政厅的支持下,工作队还投入为民办事资金12万余元,对67户贫困家庭的内初班、内高班、大中专学生实施了教育救助。为村小学、幼儿园添置儿童滑梯,新建水冲式厕所。厅党组也协调新疆资助教育基金会为4个村捐赠14套健康饮水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就学环境。

  工作队还创新工作方式,与阿瓦提启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幸福一家人”邻里互助项目,培养乡亲的互帮互助意识,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5.2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