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翟友财建议—— 因地制宜撤并“空心村”

时间:2020-05-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冉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特别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在黑龙江省,便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我作为一名常年工作生活在农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村屯的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翟友财是黑龙江省密山市柳毛乡团结村的党支部书记,对于黑龙江省“空心村”现象极为关注,并对因此产生的资源浪费、土地污染以及农村养老、留守儿童保护及教育等问题感到担忧。

  因此翟友财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导致人口密度极低、村屯分散的黑龙江“空心村”问题,国家应出台支持“空心村”撤并的专项政策,科学助力乡村振兴。

  黑龙江“空心村”“空心屯”情况严峻

  “我的老家在密山县,作为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农业大县,大量的村屯是在北大荒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村落,建村时间短,大部分村落人口数量本就不多,且居住较为分散。”密山市所辖农业户籍人口24万,总耕地面积为280万亩。密山农村的情况在黑龙江东部,特别是三江平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翟友财粗略算了一笔账,常年居住在村里的人口占比60%-70%,这个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市16个乡镇,常住农村人口没有哪个乡镇是超过两万的,常住农业人口最少的乡镇只有三四千人。平均下来每个建制村的常住人口千人左右,而每个建制村平均由彼此不挨的四五个自然屯组成,每个自然屯的常住人口仅有200余人。

  “这还只是平均值,实际上有的村情况要更为严重。”翟友财举例道,“比如当地朝鲜族人普遍去韩国打工,户籍有五六百人的朝鲜族村子,实际常住人口几乎没有过百的,留下的几乎都是老年人,有的村仅有几十位老人,选个村干部都很困难。即使是汉族村,有的建制村所属的边远自然屯只有二三十户甚至几户人家。”

  缺少产业留不住年轻人

  据统计,全国各省人口密度排名中,黑龙江排名第28位,仅高于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而黑龙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公开数据显示,黑龙江省人口外流及人口负增长情况严重,全省人口外流,农村青壮年人口又向城市汇集,直接导致广大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急剧减少,造成了“空心村”“空心屯”现象。

  翟友财分析,黑龙江农村人口流失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增收困难,加之近年来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兴起,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机械化效率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就业渠道,只能外出打工谋生;其次是当前的农村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开展集中办学后,中小学都集中到了乡里,很多家庭为了孩子上学,随之搬到了县城或乡里居住,就近打工生活,而考上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回到村里的,别说大学生,村里连个高中生都难找;第三是虽然近年来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相对艰苦和闭塞的农村生活对年轻人来说缺少吸引力。

  “人口流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翟友财直言,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在农村,20多岁的人村里几乎见不到,40岁的人算是年轻人,朝鲜族村50岁都算是年轻人。没有产业加剧了人口流失,而人口流失又造成了产业无法兴起,形成恶性循环。”

  “空心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农村宅基地一般占地面积都较大,大量宅基地空置造成土地的浪费,水、电、通信设施、公路交通等公益设施投入的浪费,行政管理成本的浪费,包括垃圾、污水的处理都产生高昂的处理成本,以及土地污染成本。

  撤并“空心村”助力乡村振兴

  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在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建设现代化农业“排头兵”方面的作用突出。

  在村屯分散、人口流失严重的情况下,黑龙江“乡村振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翟友财提出:第一,建议组织农业、住建、民政、统计等相关部门专家对黑龙江人口流失和“空心村”情况开展专项调研,摸清底数,预判趋势,制定措施。第二,以群众自愿为前提,出台奖励、扶持政策,有目的地引导减少自然屯数量,鼓励人口向中心村适当集中。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有步骤推进村、镇撤并。第三,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是东北粮食主产区“三农”问题最大的短板,建议国家支持村民利用“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开展大型养殖、加工类产业项目。第四,国家为乡村振兴出台的扶持资金,建议允许粮食主产区适当集中捆绑使用,避免分散投入或投入到“空心村”,造成资金浪费。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5.2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