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经验及反思

时间:2020-04-0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区报
【字体:    打印

范?斌

  2020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也不例外。他们以自己独有的专业性、服务性发挥着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和支撑力量。

  积极回应疫情不同阶段需求

  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方需求不同,社会组织积极及时予以回应。

  在疫情发生初期,确诊及疑似病例增加,各类防护物资短缺,这一阶段社会组织的工作主要聚焦在正确信息的传递和资源链接上;在疫情发展中期,随着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社会组织的工作侧重于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在疫情转折后期,复工复学成为趋势,如何做好职场的疫情防控和恢复生活的辅导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疫情还未结束,但疫后心理重建、家庭复原、患者康复、哀伤辅导等方面的工作仍需要社会组织的介入。

  许多一线的社会服务机构运用扎根社区的优势,发动志愿者资源,关爱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家庭等,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以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例,在疫情发生初期,协会利用自身集聚人才的特点,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贡献知识力量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相继出台《新冠肺炎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新冠肺炎分群体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新冠肺炎防护与资源手册》等,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和技术指导,解决了一线社工在服务中因缺乏知识技能导致服务不及时等问题。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招募了300多名社工专业服务人员,开通全国心理咨询热线,为湖北、武汉、上海地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疫情“大考”面前表现突出

  在参与疫情防控的这段时间里,社会组织在参与率、参与范围、参与程度和参与成效上表现突出。

  坚持融入大局、有序参与。在疫情“大考”面前,社会组织主动对接政府,积极融入政府的联防联控体系。社会组织表现出强有力的“秩序感”,在各个条线、区块上稳步协助防疫,基金会配置资金、物资,行业协会出台标准对接需求,社会服务机构在一线稳步开展服务,秩序链衔接密切,以“帮忙不添乱”的姿态为疫情中有需求的患者及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坚持需求为先、专业为本。在全国共同抗疫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紧扣“专业和需求”,以独有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参与疫情防控。在防疫第一时间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起点开展服务。

  精准定位、补漏补缺。社会组织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体发展壮大的基础。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中的基金会、体球网、社会服务机构主动积极参与防疫,定位清晰,在政府、企业力所不能及的领域发挥服务作用,成效明显。

  全程参与、持续服务。从疫情开始至今,社会组织有序奋战在一线,没有丝毫胆怯退缩之意。随着战“疫”的变化,社会组织也已经开始向“持久战”的方向迈进,全程参与到防疫中。

  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机制

  目前国内外没有很多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经验。中国的社会组织在疫情“大考”面前,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机制。

  紧扣大局,合法合规合理参与防疫。社会组织参与抗疫并不是盲目的从众行为,而是不断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调适自己防疫的计划。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地区治理水平不一,导致一些乱象出现。社会组织在制度框架内开展防疫服务,合法合规合理地参与防疫,秩序井然,保证了防疫的有效性。

  脚踏实地,做真做实做好防疫工作。社会组织认真踏实履行防疫职责,以做实事的姿态去防疫,以务实的精神作风彰显出了社会组织的精神风貌。

  多方联动,有度有序有效展开合作。我国社会组织包含着基金会、体球网、社会服务机构三种类型,还有部分慈善组织也属于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区别度较为明显。

  在“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使命价值影响下,社会组织的共性也是凸出的,即为社会谋求进步发展。在抗疫过程中,社会组织内部协调工作,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组织之间的联动是保证防疫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础。

  服务渐进,适时适情适宜开展服务。社会组织服务是具有渐进性的,在大局观影响下,社会组织立足本地需求,并逐步辐射其他地区开展服务。比如在上海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下,上海社会组织有序为本地区的社区、组织、居民提供服务,并在自身服务尚有余量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湖北、武汉地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一些线上的智力、服务支持,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和情怀。

  我们还要清楚看到,在实际参与抗疫过程中,社会组织依然存在人才和能力短板依然明显、参与防疫的程度依然有限、角色定位及服务边界模糊、居民对社会组织普遍认识依然不足、保障激励政策处悬浮状态等问题,需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宣传和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去进一步完善。(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4.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