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民政部党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部署要求,把满足群众需求、强化制度建设、补齐工作短板作为创新工作的发力点,创制政策、创新机制、创优服务,推进全区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牵住制度建设“牛鼻子”,突出政策创制抓引领。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体球网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意见》,指导全区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多部门联合出台《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自治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办法》,填补政策空白,破解多年来困扰改革发展的难题;修订低保审核审批办法,建立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机制,明确低保家庭就业渐退期;印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县级推进“55124模式”规范化建设、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加强民政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突出兜底保障惠民生。强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未脱贫建档立卡户中纳入民政保障4.9万人,其中山区9县(区)占比达到45%,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倡导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聚焦170个深度贫困村,实施残障儿童免费康复救助和残障儿童母亲免费康教计划,康复一个孩子、解困一个家庭,宁夏儿童福利院被中组部确定为贯彻落实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生动案例。提高孤儿养育津贴、特困供养标准,将城乡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和特困供养对象中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孤儿养育津贴保障范围,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纳入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范围,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打好为民服务“组合拳”,突出质量效益促提升。创新民政政务服务,大力推行低保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并在9个县区试点,将8项民政服务事项授权乡镇(街道)办理,民政对象办事提供材料减少30%以上、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筹资3.35亿元,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项目9个、“儿童之家”528个、城乡社区服务站143个。以加强民政行业监管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社会组织、殡葬、养老服务等6个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拓展扫黑除恶成效,创优民政服务环境。
巩固基层民主“主阵地”,突出村级治理强根基。紧扣“选人、议事、监督”三个核心,将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级治理和民主建设的“长效综合体”,一盘棋做实“55124”制度模式,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村级治理的新路子。创新社会组织“8+1”监管机制,推动民政部门从唱“独角戏”变为各部门联动“大合唱”。选优配强基层组织班子,清理不符合任职条件村(居)委会成员265人、补选235人,一批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青年和复退军人进入基层组织,农村基层治理呈现了政治生态净化、自治组织优化、组织功能强化的可喜局面。
银川市:高质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银川市紧扣“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发展理念,聚焦事关城乡居民和谐幸福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按照“共建、共商、共治、共享”思路,开启城乡社区治理新篇章。
高起点“筑巢”,固本强基聚人心。整合资金2亿元,打造高质量“社区中枢”工程,全市540个城乡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出台城乡社区活动阵地管理办法,确保社区公共服务有空间、居民议事有场所、党员群众学习有资源,“社区家风馆”弘美德、“社区科普示范馆”传科学、“社区(村)史馆”留乡愁、“社区民族馆”显亲情、“社区图书馆”成源泉,实现“小空间”置换“大满意”。
开放式“引凤”,聚才纳贤建队伍。围绕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出台“四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薪酬保障体系,全区范围“纳贤聚才”,优秀青年纷纷加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基金,将社会组织、社工等纳入人才体系,出谋划策、躬亲实践,提供专业化和高品质服务,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多渠道“搭桥”,多元共治解难题。坚持“群众的事情大家商议”,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搭建以社区联合党委为核心的服务网络,推动社区资源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资源共享、要事共商、实事共办。制定社区民主协商议事规则和参与激励机制,培育“多元协商”平台,开展“银川第一届民主协商月活动”,畅通民意渠道,共协商事项620多个,近1.5万社区居民参与。培育树立“红色议事厅”“邻里值班室”等品牌,引领社区居民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我参与我奉献”的转变。
智慧化“服务”,四大板块提水平。坚持“服务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满意”,丰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以四大板块构建智慧社区。一是将街道市民服务中心职能进行整合下沉延伸到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实现公共服务产品服务社区居民“零距离”,形成社区、责任网格、楼(院)长三级网格。二是加强政务便民服务、人脸识别门禁、智能快递柜、生鲜冷链柜等轻量级硬件应用。三是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对滥办酒席、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划出“红线”。四是鼓励社区治理工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红色基因”引领“五彩服务”,“红色管家”打造“阳光一家亲”等品牌,奏响为民“爱的表白”合唱曲。
吴忠市:全面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吴忠市深入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全区民政会议精神,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强化示范引领,夯实基层基础,为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制度基础。吴忠市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吴忠市体球网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基层民政工作实施意见》《吴忠市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两办印发了《体球网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切实加强民政工作。
强化典型带动,发挥示范作用。同心县作为民政部蹲点调研地,研究出台《加强新时代基层民政工作 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构建以该方案为总揽的“1+N”制度体系,倾力打造民政工作“同心样板、河西模式、同德做法”。人员经费得到充分保障,民政局增加工作人员5名,每年安排工作、培训经费40万元;按每万人配备1名的标准招录19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每年安排4-10万元的民政工作经费;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民政协理员,每年安排5000-10000元民政工作经费。力推“423”河西模式、“十三个一”同德做法,建立了乡镇牵头抓总、村“两委”全面参与的民政工作落实机制,全方位发挥村级自治组织作用,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围绕“三个聚焦”,提高服务能力。通过积极协调市委编办,为吴忠市民政局增加5名事业编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新增招录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护理人员13名。全市为基层招录社会救助入户核查员60名、配备村儿童主任506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得到有效增强。全年投入困难救助资金4.5亿元,新建儿童之家114个、城乡社区服务站19个,切实加强民政服务供给,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能。
中卫市:为孩子托起一片蓝天
中卫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民生事业来抓,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加强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市(县)长为组长,民政、教育、公安、妇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市政府印发《体球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全市做好儿童福利工作。建成城乡儿童之家342个,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儿童关爱督导员,每月补助300元,夯实了儿童保护服务基础。推进儿童信息系统使用,强化动态管理,为精准服务精准施策提供准确资料。
强化机构保障,提升服务质量。瞄准儿童生存、权益、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全市儿童福利院保障服务优势,以“爱融于心,情见于行”为核心理念,坚持“心贴心呵护、手拉手帮扶”,为孤残儿童提供集“养、育、康、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把优质资源向困境儿童延伸,实施孤残儿童“抚康计划”“明天计划”等项目,在全市筛选20名1-6岁的贫困残疾儿童在机构内抚育康复训练;组织205名0-14岁困境儿童参加“中国移动爱‘心’行动”项目筛查,使孤残儿童得到及时救治。扶持鼓励2所民办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每年康复训练120名残疾儿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搭建服务平台,合力开展关爱。依托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及群团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儿童关爱保护。在全市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组织社工机构为213个儿童之家督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对150名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家庭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日常照料、情感交流等关爱服务。通过社会组织,先后开展了“有福童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活动、“花季护航”儿童生命教育小组活动、“爱在仲夏·伴你童行”夏令营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石嘴山市: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品牌
石嘴山市抢抓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机遇,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提质量,创新改革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化社会力量服务为支撑、医养融合发展的“1+4+N”养老服务模式,形成适度普惠、就近便捷、服务精准、多元供给、智慧管理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石嘴山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石嘴山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方案,为养老服务改革提供政策指引和遵循。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石嘴山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列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纳入年度效能目标考核,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和强力推进。
依托“互联网+”,打造“1+4+N”养老服务新模式。建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市级调度指挥中心,开通“12349”养老服务热线,改建156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联结“N”个养老服务组织,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资源的高效对接。建成智慧养老“e卡通”,开展“福满石嘴山”积福享福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社区公益、志愿互助等活动。建设养老服务产品研发中心,根据需求为老年人配备智能手环、手杖、平安钟等设备,提供康养、照料和应急求助等服务。开展养老服务巡回大集,上门为农村老年人开展服务47场次、3800余人次。开发留守老人巡访APP软件,对留守、空巢老年人定期巡访8000余人次,积极防范意外风险。
完善服务标准,打响“颐享·石嘴山”养老服务品牌。用品牌理念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计“颐享”居家和社区养老形象标识系统,制定《颐享·石嘴山养老服务品牌规范手册》《石嘴山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设置和服务标准》,实现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统一品牌logo、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流程、统一设施编码“四统一”。制定《石嘴山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运营手册》,实现养老服务机制常态化、质量标准化、人员专业化、监督即时化、运营机构化、管理信息化“六化”目标。制定《石嘴山市助老员礼仪服务》基本规范,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固原市:兜牢底线打好脱贫攻坚战
固原市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发挥社会救助在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兜底保障织密网。全市低保标准分别由2014年城市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560元、农村每人每年1930元提高到3800元,涨幅分别达86.67%和96.89%,累计助力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3万户8.9万人。今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640万元、电费补贴4864万元,有效降低物价上涨对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投入300万元,启动农村“三留守”千户困难群体关爱活动,让6000余户困难群众在“两节”期间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实施救助3万人次,支出资金4240万元。
改革试点破难题。健全完善“1+6”配套工作制度,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调、基层落实”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推进社会救助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畅通申请受理渠道,极大方便困难群众办事。率先推行低保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试点,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流程,审批时限从62个工作日缩短至24个工作日。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纳75名入户核查员,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无人办事”的问题。
社会扶贫聚合力。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救助”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原州区通过社会组织引入资金125万元;泾源县探索“车间+扶贫”模式,近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社会救助对象走进车间实现就业;隆德县多措并举盘活村集体经济,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开展“善行六盘、助力脱贫”社会扶贫项目,河仁慈善基金会御寒冬衣、棉被项目被列为“中华慈善品牌项目”,闽宁慈善会投入扶贫资金1050万元,全市50余万人从中受益。(本版文/图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