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26年前,当时隶属于江苏省吴县的胜浦镇34平方公里的“烂地泥塘路草荒”被划入苏州工业园区,2012年撤镇建街道。为解决失地困难群众生活问题,胜浦街道在街道的岔路口开辟了19个书报亭,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书报亭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胜浦街道突出党建引领,打造“红色”招牌,将书报亭改成“红浦驿站”,绣出城市治理新篇章。
从书报亭到“红浦驿站”的华丽转身
每个“红浦驿站”大约20多平方米,摆放着雨具、开水、打气筒、针线包等,还有志愿者提供服务。经常会有环卫工人、巡查员、居民等在此休息。
目前,“红浦驿站”共有10个。周围居民说起“红浦驿站”,无不夸赞。有的说:“风大雨大时,来这里躲躲雨特别好。”有的说:“以前这儿老是占道经营,管一下好一点,不管就不好。现在变成驿站,又宽敞又干净。”
“红浦驿站”的前身是胜浦街道党委设置的书报亭。当时,街道动迁后居民没了土地,需要有新的生存技能。为了解决部分动迁和残疾居民的生计困难,同时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街道设了19个书报亭给困难群众经营,书报亭成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书报亭逐渐丧失原有功能,变成了卖零食、早餐,配钥匙、修自行车的小门店,普遍存在破旧老化、妨碍交通、乱摆乱放等现象。更有甚者,私自将书报亭转让给不符合承租条件的商户经营,出现了私拉电线、违规使用电磁炉或使用液化气钢瓶卖炒饭等情况,安全隐患极大。居民对此意见很强烈,胜浦街道的城市治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彻底解决这一城市治理“顽疾”,胜浦街道疏堵并重,通过执法、管理、服务三管齐下,联合城管、环境等多部门强力推进整治,这才将书报亭改扩建成“红浦驿站”。
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之路
书报亭拆了,以往“烟熏火燎”的书报亭,不但可供一线工作人员巡查值守、提供便民服务,还成为各类政策、法规、品牌的宣传展示场地。
街道还通过招投标选定了2家品牌早餐配送企业,由他们统一向“红浦驿站”早餐经营者配送原料,主要经营牛奶、面包等轻餐饮。早餐经营点仅占地约2平方米,采用玻璃墙封闭形式,经营时间统一截至上午9点。
“书报亭整治时,很多经营者有意见,他们大多是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胜浦街道负责人说,“街道发挥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的优势,发动党员群众的力量,切实处理好书报亭整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以‘柔性服务’化解‘硬性矛盾’——通过推荐就业、提供志愿者名额等形式,有效解决部分书报亭主人就业、生活难题。”街道将“多方融合、多方动员”作为主思路,在整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城管、公安、社区、企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有效推动书报亭整治工作。
“三化”开辟城市治理新局面
“小小书报亭的转变,可以看到胜浦街道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城市治理创新之路。”胜浦街道负责人表示。建设书报亭推动就业、满足文化需求是城市治理初级阶段。后来,哪里有问题整治哪里的“补丁式”整治方式是城市治理第二阶段。建立“红浦驿站”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是城市治理第三阶段。
现在,作为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重要承载区,胜浦街道总结三个阶段经验,结合自贸区发展要求和自身特色,以“精”字为要,以“服务”为纲,积极探索,将精细化、精心化、精品化融入服务理念,开辟城市治理新局面。
治理更精细。胜浦街道将辖区划分为“1+10+109”三级网格,统筹区域内综治、城管、公安、消防等职能,融合红线内外两张网格,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治理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整治更精心。对辖区965个居民自住车库实施“红牌”管理。针对车辆占用消防通道的长期痛点问题,2020年,街道投入350万元对10个社区的消防车道统一进行划线和竖牌告示,违停现象大幅减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让党员群众代表参与垃圾箱选址、标准制定等过程,从而解决垃圾分类“水土不服”问题,2020年该街道已基本完成25个小区改造提升工作。
服务更细心。成立园区第一家由街道直属物业公司与市场化物业公司合资的公司——胜城物业,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停车难题。2020年全面完成7个动迁社区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推进“老书记工作坊”开展“楼道治理”工程、爱楼小队项目,以党建引领打造精品楼道。链接街道内外70余家共建单位资源,打造儿童健康屋、小丁青年志愿者营、鲁燕名医工作室等共建共享项目等,以细心、耐心、巧心服务,绣出一心为民的画卷。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