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雪芹
“坚持到底,平凡也能飞翔。”北京鸢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鸢飞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刚一直坚信这句话。从入职空军,到自主择业创业,张刚秉持这一信念,逐梦前行,勇于突破。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鸢飞科技公司“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及现代农事服务”荣获现代农业组一等奖。
农家娃坚持“飞天梦”
张刚出生在东北的农村,童年时,他有一件特别的玩具——竹蜻蜓,双手一搓竹柄再一松,就会飞上天空。他回忆:“小时候,很多次在睡梦中梦见自己翱翔于蓝天之上。”循着这个梦,张刚高考的第一志愿填了军校。毕业后,他如愿成为人民空军的一员。
在部队,他一干就是26年。2015年,张刚积极响应国家深化军事改革的号召,选择自主择业。
要做点什么呢?退役后的张刚内心依然澎湃着军人的热血,他想为社会、为国家继续作贡献。
“打药还是人工背,有的人肩膀都勒出了血,效率也比较低,地多的人家根本打不过来。”一次回老家探亲,张刚看到有人背着塑料喷雾器,用传统的方式在田地里做植保。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张刚陷入沉思。邻家伯伯上前告诉他:“如今年轻人都进城了,农村劳动力比较缺乏,传统农业植保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张刚想起小时候周围村里没少发生给农田打药中毒的事。“用无人机打药去。”张刚坚定了这条自主创业之路。
2017年6月,在前期调研、考察、筹备的基础上,张刚成立了鸢飞科技公司,主营无人机通用及行业监管,无人机应用专业实训能力建设,农业植保无人机(含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
攻克无人机植保难关
农业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供给线之一,而植物保护是这条生产线上的重要一环。张刚介绍:“中国有18亿亩耕地。无人机高效率、高精度等优势,可以助推智慧农业的发展,支持‘农药零增长’目标的达成。”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中,农作物的病虫害主要发生在作物的中部、根部以及叶子的背面。提升作业效果成为农业植保无人机的痛点。
通过调研和实践发现,无人机中电动单旋翼无人机风场稳定,下行气流流畅,喷雾达到地面后反弹地效明显,可以有效提升药剂的分散率和附着性,是植保无人机的最佳选择。而在当时,我国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尚还处在萌芽阶段。
为突破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的飞控难题,张刚一心扑在工作上,从立项到寻求人才、技术、资金,再到开拓市场,事必躬亲。他无数次和研发人员通宵达旦,无数次走在田间地块收集第一手信息。
通过不断努力,张刚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生产出了一键起降、全程自主作业的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并不断迭代。目前,新型单机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360亩,在东北和西南五省一市的大田和丘陵地区作业效果良好。2019 年夏季,黑龙江省出现稻瘟病,鸢飞科技公司的防治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一致好评。
在注重硬实力发展的同时,张刚还非常重视软实力的协同发展。他带领团队广泛参与了《植保无人飞机飞防药剂使用规范》《植保无人飞机作业质量》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在加强行业专业化和质量监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组建专业的植保服务队伍,实现“人”“机”“剂”的技术集成;建立客户回访收集作业效果反馈信息的良性运行机制……凭借这些,鸢飞科技公司在农业植保领域,尤其是果树等经济作物的植保领域,市场占有率领先。
心怀大爱履责社会
一日为兵,终生为民。虽然投身商海,但在张刚的心里,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百姓、是员工。他的公司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植保服务队每到一处作业,首先要了解当地有无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军烈属需要帮助。如果有需要,则免费为他们提供植保服务。这一传统从公司成立一直延续下来。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鸢飞科技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张刚也没有忘记那些受疫情影响的困难农户。听说广西平乐县有几个贫困村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他通过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向当地捐赠了一架价值10余万元的植保无人机,用于当地农业扶贫作业,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在疫情最严峻的二三月份,鸢飞科技公司还为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西南宁、江西宜春等地提供无人机喷洒消杀服务。当时,公司的植保服务队在宜春没有驻点,为了完成消杀作业,队员从广西跨省奔赴江西,一路不敢停歇,吃喝休息都在车上,最终圆满完成一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防疫消杀作业。
在公司,张刚对员工也呵护有加。疫情防控期间,他提出,共渡难关不裁员、中层以下不减薪,特别是一线员工,一个人不裁,一分钱不减;练内功,完善管理制度、梳理生产工艺,排查供应链风险,加强科研研发,积蓄能量再出发。公司即将推出的最新一代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F5B主要的研发工作就是利用那段时间开展的。
提及今天的成就,张刚常说:“是部队培养了我,虽然我离开了部队,但军人的本色不能忘,军人的职责不能丢。我仍会一如既往地奋发向前,在无人机行业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