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学习“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先进典型 争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时间:2020-07-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随着“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的成功举办,各地民政部门党员干部倾情学习“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先进典型,形成争做党和国家最信任的人、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热潮。作为这次宣讲活动的参与单位,中国社会报社派出8名记者分别对接8位宣讲人,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几位记者走近宣讲人,与先进典型零距离对话,倾听到了更多宣讲之外的故事、画面之外的声音,从而对宣讲人有了更多层面、更多视角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们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经受了洗礼。可以说,参与采访的记者是最早被宣讲人的故事所感染、所打动的听众群体。今天,本报集中刊发8位记者撰写的采访随感,从另一角度展现基层民政工作者的风采,以飨读者。


讲好先进典型故事让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张晶晶

  从7月13日下午“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到现在,已过去五六天了,但8位宣讲人所在的微信群依然沸腾,他们动情地表达着感动、收获、感谢。我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火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几天与他们同行,并肩战斗,虽累,但是每天都在接受教育,洗涤心灵,净化灵魂。

  3年宣讲,3年参与,3年学习。我最近在思考,在精神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为什么先进典型事迹依然让人深受感动,感召人们积极向上?

  每次参加宣讲的先进典型都表达过,参加宣讲,深深感受到了全国民政一家亲,感受到了大家对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关心与关爱,他们备感温暖和鼓舞。一位基层民政干部近日打来电话说,全程看了宣讲活动,觉得很接地气、温暖人心、鼓舞人心。

  先进典型是旗帜,时代需要先进典型引路,向先进典型看齐,与榜样同行,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8位宣讲人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作为党员干部、作为民政人,他们没有缺位,而是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履行了自己的为民爱民职责,服务了党和国家的大局。

  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陶久娣为代表的400万城乡社区工作者,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不怕危险、不怕累,一心扑在疫情防控上。她说,最危难的时候,就这么少人,要干那么多的工作,真是累啊,但心里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他们什么都不怕,不顾一切,争着干、抢着干。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业务科负责人杜威不顾高血压等疾病,用专业告慰逝者,用敬业赢得家属认可。在紧要关头,他们在火线中映照初心,让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

  湖南省民政厅驻湘西州泸溪县红岩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江晓军说,刚起步时,扶贫工作真的很难,群众对我们不信任,但是他相信,只要用心用情带头干,得到实惠的群众就会跟你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当他离开勾蓝瑶寨的那晚,群众悄悄地为他们准备了送行晚会,真情实意对他们依依不舍,他的眼泪流了一遍又一遍。我理解那个夜晚在他心中的分量,更明白他才下战场又上火线去红岩村扶贫的抉择。体球网总书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江晓军和江西省莲花县民政局驻湖上乡凡家村第一书记林海武是这样,一家一户走,一件一桩办,不惧困难,干字为先,用板凳上的谈心来感知贫困群众冷暖,用脚下的泥土沉淀对群众的深情,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

  江苏省援鄂养老服务队的陈红说,他们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队里的男同志全剃光头,女同志都剪成短发,不顾感染风险,不顾家里的困难,奔赴一线支援武汉。他们没有与护理的老人们告别,却收到100多位老人的感谢信。看到志愿者不顾劳累,千里驰援武汉,只用一块饼充饥的场景,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工中心主任陈宇深受感动,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站了起来。几位来自武汉的同志说,我们武汉真是感谢大家,这次抗疫使我们明白了什么叫风雨同舟,什么叫守望相助。

  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北京市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站长付红波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关爱关心服务对象,他们用坚守彰显了平凡中的伟大。

  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基层民政人后,我发现,他们的职业没有与死神直面较量的惊人壮举,更多只是凭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善良和一份朴素的初心,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承诺。这种于平凡中见崇高、点滴中见真情的情怀,体现了基层民政人平凡朴实的本色,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平凡世界中的精神闪光。

  宣讲活动结束后,8位宣讲人把鲜花送给我们致谢。但是我们更应该谢谢他们,是他们给了我们去接近一颗颗用平凡包裹着的伟大心灵、用文字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用心去感受他们深情的机会。我们用这个舞台点燃了他们的内心,他们则是用坚守和奉献照亮了他人。如何挖掘更多的民政先进典型,让更多的光和热去温暖和照亮更多的人,则是民政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说,“爱与信仰应该是一个记者内心的光芒。” 作为民政宣传工作者,我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多走、多看、多想、多写,在“四力”教育实践中,坚定信仰,沉淀真情,讲好先进典型故事,宣传好、传承好一代代民政人的精神。


做知行合一的笃行者和奋斗者

本报记者 冯 佳

  在采访江苏省援鄂养老服务队队员、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养护一区护士长陈红之前,2月18日民政部启动养老服务队伊始,我就接触了这支队伍。因为新闻纪律,3月1日新闻报道才开始。那时候,江苏支援队的同志给我一份他们队的工作日志,还有几位队员的个人日记。

  日志中记载:24小时内组建了56人的江苏省援鄂养老服务支援队,携带了20天的防护物资;出征的前一天,有网络媒体报道这家离华南海鲜市场仅650米的武汉养老机构有人员死亡时,很多队员都知道但没人说出来;2月20日晚,江苏支援队到达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后就开始连夜工作,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作出部署,对养老院进行消杀,他们每天凌晨休息,四五个小时后就要起床开始工作;一线服务人员三班倒,每一班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不停地工作,累到晕厥、瘫倒,防护服里全是汗水。

  可以说每个支援队队员都是“逆行英雄”。因为对当时武汉形势的恐惧,对逆行者的崇拜,我问陈红:“是不是怀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去的?”而她却很平静地说:“作为护士、养老服务员,到武汉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武汉情况那么严峻,我们支援是应该的。”

  说得云淡风轻,但他们工作的地方却是波涛汹涌。她护理的区域全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而且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光喂饭就要花费比平常多四五倍的时间。就像她宣讲时说的,他们在武汉不仅是护士,还是护理员、保洁员、安全员、后勤服务员。虽然工作累,但她总是抢着比别人起得早、干得多。

  我问她:“33天的高强度工作会不会受不了,有没有撂挑子的?”她说:“刚开始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要保证高质量服务老人,不能砸了江苏养老的牌子,确实累到崩溃。但支援队很快建立院内防控制度,工作进入常态,睡眠、食欲都变好了。”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加上护理工作专业、细致,确保了江苏支援队援鄂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是因为他们在一线的探索,民政部专家组在武汉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及被感染养老机构防控指南》。陈红的事迹告诉我,只要专业强,走遍天下都不怕。

  其实陈红事迹的初稿,大部分篇幅描写的是支援队队员的事,鲜少表现自己。我当时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们是个集体,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发生了很多让我铭记、不能忘怀的事情。我们在武汉是相互照顾、鼓劲的。我上台宣讲,应该讲讲我们的集体。”

  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体?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全院11位护士长派出了8人参加支援队,全是业务精英。大家克服个人和家庭的种种困难到武汉服务老人,这种精神让人敬佩。这让我想起2018年1月曾写过的祖堂山社会福利院黑衣姑娘。

  黑衣姑娘周慧娟是陈红的同事,因为在街头奋不顾身救活突发心梗的老人,做好事不留名被全城热搜。那时候她也说过:“我有这个能力,平常就是照顾老人,看到有需要紧急救助的老人,帮助他们很正常,在养老院急救这种事常做,相信院里的每名护士看到了都会那么做。”

  陈红和周慧娟身材都比较娇小,但她们用强大的理想信念和专业的技术让一位又一位老人信服。陈红他们从武汉支援结束回到南京,收到了130多名老人及家属的感谢信息。周慧娟用一己之力在寒冬温暖了一座城。

  “大家都会做”“很正常,应该的”,这些养老人看似云淡风轻的事,人们却觉得波澜壮阔。采访他们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这样一支技术精良、大爱无疆的养老服务队伍,这样一群有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的养老服务员,才能让“老年人未来可期”。

  采访他们,也是学习他们,激励自己与他们看齐。学习他们肯干、善干、实干,遇到困难不躲避、不放弃,做知行合一的笃行者和奋斗者。


用心感受宣讲人的真情实感

本报记者 柳 旭

  三次参与宣讲稿撰写,两次负责社区书记,一次是吴亚琴,一次是陶久娣。吴亚琴是老熟人,2015年就在吉林长春采访过,对她这个人非常熟悉,而且那时候她就已经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事迹挖掘非常充分,可用素材也非常多。陶久娣则不同,在2020年3月10日体球网总书记到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之前,媒体对她和其所在社区的报道非常有限,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她的名字。面对这样一个非典型人物,宣讲稿写什么?怎么写?

  一是要把握共性。接到撰写宣讲稿的任务后,我决定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宣讲人的情况。我分别以“陶久娣”和“东湖新城社区”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结果发现从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3月10日,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网上相关信息分别只有不到30条和不到70条;但如果将时间范围设置为2020年3月10日至今,同样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分别超过20万条和200万条。这个结果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撰写思路:写陶久娣的宣讲稿要摒弃以往的典型人物思路,确切地说,她更象是一个代表,是战疫期间全国400万城乡社区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而是要抓住以她为代表的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共性特点,通过一个人,反映一个群体,通过一张嘴,讲述全国广大城乡社区的战疫故事。明确了这个思路后,我不再纠结于陶久娣的事迹是否“新奇”,转而更加突出对共性的发掘,反映战疫期间城乡社区工作者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普遍面临的困难。在宣讲稿起草过程中,我帮陶久娣写了这样一段话,“全国400万城乡社区工作者,我只是其中一个。今天有幸能够站在这里,不是我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而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社区工作的认可,因为在大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坚守了岗位、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是要找到个性。宣讲稿虽然不同于人物通讯,但核心内容都是人和事,其写作就必然有共通性。通过对优秀人物报道的学习分析,我意识到,写人物的核心就是写个性,而且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按照这个思路,我在稿件开头就突出表现了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背景下,陶久娣所面临的抉择。同时,我们不能把“个性”简单理解为“性格”,特殊的语言、特殊的思路、特殊的场景、特殊的经历,这些都应该成为“个性”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不同点”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是不回避人性。无论这些先进典型做出多了不起的成绩,归根到底他们是人,不是神,是人就该用人的视角去观察、思考。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写作中刻意放大其潜藏于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而是说在遇到某些特定场景时不要刻意回避或拔高,要敢于表达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想法与感受,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会增加亲近感、减少距离感。在与陶久娣的沟通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疫情防控给她带来的压力,也能感受到她的恐惧、焦虑与疲惫,因此在宣讲稿写作时,我没有刻意把她塑造成刚强坚毅、无所不能的战士,而是正确看待她作为一名社区书记在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时的无力与无奈。特别是在宣讲人自己讲述时,这些真实的内心感受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


感悟榜样 学习榜样

本报记者 周冉冉

  今年是宣讲活动举办的第三年,也是我第二次参与撰写宣讲稿工作。和往年相比,最突出的感受是民政人逆境中乘风破浪。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7月13日民政部举办的“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中,8位宣讲人都是民政业务上的精英,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宣讲活动撰稿组的一员,我接触最多,感受最深的,是莲花县民政局驻湖上乡凡家村第一书记林海武。采访他的过程,也是感悟榜样力量、学习榜样精神的过程。

  学习林海武,学的是他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林海武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百度上搜不到的人。刚拿到他的材料时,内容太干太硬,感受不到这个人的情感和烟火气。我去百度上查他,不同于其他宣讲人,有满满的荣誉和一拉望不到头的各种新闻稿,林海武这个名字几乎空白,可以称得上是宣传上的“素人”。

  然而,当我搜索湖上乡凡家村时,内容就丰富起来。从产业扶贫的发展,到村容村貌的变迁,再到人民日子的红火,都被互联网一一记录,而这其中很多变化,都发生在林海武驻村期间。他有种民政人特有的朴素,没有自夸的语言,但是讲到村里老张家盖了新房、老李家养的鸭子卖了个好价钱,又会从语气中露出喜悦和骄傲。

  他是一个常“失联”的人,常常抽不出一块完整的时间接受采访,有时是午休时间半小时的通话,有时是户外背景音嘈杂的语音留言,还有时是深夜十点之后的回复。他说,现在驻村虽然结束,回到民政局上班了,但只要村民有需要,还是会打电话寻求他的帮助。忙,确实很忙,但就像帮助自己的家人一样,感觉不到辛苦。正如他自己在宣讲中说的,“凡家村已经成了他一生的牵挂”。

  从走出机关大院,到脚下沾满泥土,林海武将多年民政工作积累下的经验、思考,融汇到贫困户的柴米油盐中。村民下地摘辣椒,他也跟着一起摘,村民在地里拔草,他也帮着一起拔,村民坐在地头休息一会,他也坐过去,给大家讲讲拆除危旧房的好处,讲讲兜底保障的政策,也听一听每个人家里的难、心中的苦。

  林海武这样的精气神,是值得民政人学习的,在日常的点滴中,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将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

  学习林海武,学的是他找准思路先试先行

  在聊天中了解到,凡家村并不是林海武第一次驻村。从2015年起,他便带队驻村扶贫,莲花县多个村,提起林书记都要竖一竖大拇指。他说,凡家村用的法子,是在别的村摸索出的经验;凡家村能有显著成效,也是过去蹚出了路子。

  林海武是土生土长的莲花县人,对这里有感情,有惦念,更是怀着一份民政干部的为民情怀,盼着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脱贫看的是一个数字,达到那条线就能“摘帽子”。可他想的是一个能长期管用的方法,今年好使,明年也要好使;林书记能发挥作用,张书记李书记来了也行;莲花县脱贫,“桂花县”也能靠这个办法脱贫致富。所以他充分调动村里的干部、村民的积极性,把党员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到最大,就是为了保障当他结束驻村后,村里还能良性运转,让村民跟贫困彻底告别。

  林海武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是民政人中的先行者,找准了思路去试去闯去实践,去发掘因地制宜的脱贫路、致富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凝结了无数人多年的汗水与智慧。可接下来,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奔小康的步伐从未停歇。如何保障脱贫不返贫、减少边缘贫困户,这给民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林海武”们,已经率先踏出了这一步。


只要努力奋斗 每个人都能出彩

本报记者 张伟涛

  提及儿童福利院的护理员,会想到什么?辛苦劳累?大爱奉献?

  接到采写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宣讲稿的任务后,经过几次电话采访,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体球网总书记的一句话:“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作为一名普通的护理员,杨守伟20年坚守在护理一线,先后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九大代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成绩,她是如何取得的?经过不断沟通,对其成长历程的探寻,我觉得,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源自对服务对象的爱心、对工作的专心、对职责的尽心。

  平凡中的伟大源自爱心的付出。20年,照顾着200多名孤弃儿童,每天面对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喊着“妈妈”。这一声声“妈妈”,包含着孩子们的感恩,也蕴含着杨守伟爱的付出。虽有过彷徨,有过苦闷,但在孩子们一声声呼喊中,她选择了坚守,用妈妈的爱呵护着福利院的孩子们。她记得最早照护过的早产儿阳阳,只有2斤多重,用一只手就能托起,更不幸的是还有心脏病。24小时用热水袋为他保暖、每两小时给他喂一次奶,爱心的守护,换来阳阳健康成长的生命奇迹。20年,杨守伟不记得自己照顾过多少个孩子,只知道要孩子们在她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妈妈是世界上最神圣、最崇高的称呼,也肩负着最伟大、最艰辛的责任。作为200多名孤弃儿童的妈妈,我在享受这200多份荣光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这200多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全部的爱守护孤弃儿童是杨守伟的初心,也正是这种爱心的守护造就了平凡中的伟大。

  平凡中的伟大源自对工作的专心。唇腭裂、脑瘫、智力残疾、鱼鳞病,有的甚至感染了艾滋病、梅毒。福利院的儿童大都有身体残疾,照顾他们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工作的专心,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才能以专业的方法来守护这些儿童。杨守伟克服各种困难,买来资料学习,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四处求教。在对工作的专注努力下,她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一个个难题,取得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等资格证书,为脑瘫患儿设计制作了“脑瘫衣”,设计了专用奶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早产儿护理事项,挽救了多个孤弃儿童的生命。虽取得很多成绩,但在采写过程中,杨守伟说得最多的却是遗憾:“有时,尽管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无法挽留一些重病的小生命。那种无奈和痛苦常常让我从梦中惊醒。”正是这种对工作的专注,对事业的不断进取,激励着她不懈努力,一路前行。

  平凡中的伟大源自对职责的尽心。情之所系,心之所往。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工作职责,使杨守伟时时关注着福利院每名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予关怀,保证他们健康成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毫不犹豫地报名进入一线封闭区,选择与孩子们在一起。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迅速制定出20多项工作制度,起早贪黑地营造出一个安全的环境。对职责的尽心,让她能及时发现特殊时期孩子们的心理波动,并给予排解。几个月的封闭防控,虽然很辛苦,但看到福利院和孩子们都平平安安,她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对每一个生命都不轻言放弃,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充分尊重,这是杨守伟的座右铭,也是她尽职尽责的力量源泉。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使命,不同使命需要不同的担当。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能出彩,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不平凡的答卷。


坚守每一点微光 汇聚繁星满天

本报记者 安 娜

  榜样是什么?是一盏明灯,是一团火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7月13日观看全国民政系统“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8位宣讲者,或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或坚守在抗击疫情阵地,他们用最平凡的话语讲述了最不平凡的故事。

  从2018年开始,我连续三年参加民政先进典型主题宣讲活动宣讲稿的撰写工作,也因此有幸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民政榜样。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保育员费英英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宣讲人。外表文静、说话慢声细语的她,谈起院里的孩子们时,眼神却是那样的坚毅。从她身上,我学习到了“人活着,能给别人带来希望,这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也是一种幸福的人生”。北京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李绍纯是我熟识的第二位宣讲人。为了更真切地倾听基层声音和百姓呼声,他几乎走遍了全市500多家养老机构和300多家养老服务驿站。从他身上,我知道了原来每一项民政政策的制定,都凝结着民政人这么多的汗水。我明白了“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不图名利、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可以无限传承的。

  费英英展现了民政福利机构护理员们的细腻真实,李绍纯展现了民政干部为民谋福祉的鞠躬尽瘁。今年的宣讲者——北京市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站长付红波所展现的则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铁骨柔情。

  与付红波站长的相识,缘于北京市“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几乎每年冬天,我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近距离跟访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跟着他们一起跑重点区域、跑盲区死角、跑敏感部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想象不到原来有那么多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困境。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四惠附近河边发现的一位救助对象,那天夜里的温度特别低,大风呼呼地刮着,即使穿着冬装在外面站上几分钟也会被冻僵。可就是这样的恶劣天气,这位救助对象竟裹个薄被坐在一个破旧的单人床上借着昏暗的路灯看书呢。破床的四周没有任何遮挡,这令在场的救助人员无不惊讶担忧。还有一位在国贸附近发现的40多岁的大姐,被救助时她正靠着树干坐着睡觉。大姐的身形很胖,行动非常迟缓。接回救助站以后才发现,原来她为了御寒,全身上下竟穿着80多件衣服。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如果没有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日夜坚守,这些受助对象的生存权益和人格尊严将无法保障。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特殊困难群体,他们大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有的甚至一丝不挂。他们可能冷漠地拒绝救助,甚至破口大骂、出手伤人,这是这份工作的无奈;他们可能携带多种传染性病毒,甚至患有艾滋病,这是这份工作的危险。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越是恶劣天气、越是节日假日,工作人员越要加大巡查频次和救助力度,这是这份工作的辛苦。但这份工作又有太多的感动和温暖,因为受助对象态度上的一点点转变,工作人员会兴奋不已;看到受助对象与家人团聚,工作人员也会跟着动容流泪。

  无论是付红波、杨守伟,还是江晓军、林海武等其他宣讲人,他们都是千千万万名民政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和无怨无悔的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述着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冒着热气的温暖。他们像一点点微光,汇聚成了繁星满天。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和勤勉实干,更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更坚定了自己的新闻理想。我将用手中的笔和纸,把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政工作、理解民政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平凡的伟大。


在点点滴滴中体悟榜样的力量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榜样是时代的典型,是标杆。参加“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的8名宣讲人,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采写武昌殡仪馆杜威事迹的过程,也是感悟杜威工作和精神的过程。在采写的过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在点点滴滴中向榜样看齐,凝聚干事创业、向上向善的发展动力。

  2019年民政部宣讲活动中,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殡仪馆整容组组长马中贵的演讲堪称范例,在一个个平凡的事例中讲述不平凡的故事,娓娓道来中引发公众的共鸣。我以前也采写过青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师陈萍的先进事迹,她从一个青春年华的小姑娘到熟练掌握各项殡葬业务的遗体整容师,克服恐惧等各种难关,成为行家里手。在此过程中对殡葬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与他们相比,杜威的事迹有些特别。

  杜威的事迹特别在何处?作为一名殡葬人,杜威承担的各项重点难点工作很多,如2000年武汉空难事件、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遗体处置工作。但作为抗疫期间的民政代表,主题应高度凝聚在“为民爱民同心战疫”上,这些昔日的荣光不能多提,以免喧宾夺主。随着与杜威的深入沟通,一个个场景活灵活现地浮现在记者眼前,其中饱含着这位民政人的为民爱民情怀,也饱含着这位民政人奋发实干、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随着杜威的讲述,宣讲稿也一步步丰满起来。

  学习杜威,在殡葬工作中展现为民爱民情怀

  长期在殡葬系统工作,杜威遇到了和马中贵等众多殡葬人一样的难题:受到一些社会公众的偏见甚至排斥。

  在民政部之前的演讲中,马中贵讲述了到朋友家做客,被安排使用有标签的专用杯子。这样的故事,杜威深有同感,并随口举出了婚恋不易、社会交往不畅等诸多案例。但在日常的殡葬工作中,尤其是这次抗疫工作中,杜威并未被这些偏见与委屈所困扰,依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殡葬工作。

  对我们而言,新的一天开启,往往伴随着闹铃声、车轮声、打卡声。但对杜威而言,新的一天,往往伴随着哀乐。在采访中,杜威告诉我,与他办公室一墙之隔的就是遗体冷藏间,平日里,上百位逝者就躺在这108个床位里。常年的殡葬工作,杜威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并称之为缘分。

  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名遗体整容师,接触众多遗体的杜威却没有遗体、尸体的概念。在杜威看来,这些不是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们的身上牵扯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杜威负责维护他们最后的尊严。

  在演讲中,杜威举了一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遗体处置案例,面对失去挚爱的老先生,杜威不是简单地搬运老太太的遗体,而是与其反复沟通,以在遗体僵硬前合上嘴巴防止变丑这一理由赢得老先生的认可,并请老先生给老太太梳头、画眉,温情脉脉的处理方式让逝者家属感受温暖。

  感悟杜威,面对困境敢于担当作为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问杜威,怕吗?如果怕,怎么办?

  杜威的回答很简单:怕!在疫情来袭之时,没有谁不曾恐惧,对直接与遗体接触的一线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杜威不仅自己冲了上去,而且关注殡葬职工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上的顾虑,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宣讲稿中,有一个案例,面对逝者疑似患有新冠肺炎的情况,杜威没有退缩,主动从4层楼上将老人的遗体背了下来,其中的辛苦与危险自不必说,赢得了老人家属的感谢。宣讲稿中,殡葬设备维护、更换风机的案例是“聊”出来的,这个案例不长,251个字,但为了这个案例,沟通了两次共1个多小时。将500斤的旧风机运送到15米高的楼顶,杜威和技术人员硬是靠肩扛手挑,冒着危险用了15个小时才完成。武汉解封后,对这些旧风机进行了更换,用大型吊装设备,仅用了2个多小时就安装完毕,不但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还很安全。

  采访杜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常说,要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杜威做到了,在采访中,每一个案例,每一件事背后都可以感受到杜威对殡葬工作的用心用情,无论是在殡葬车上的悲伤,还是遗体处置时的温情,都展现着民政为民爱民的情怀。

  俗话说,见贤思齐。增强看齐意识,要向杜威这样的榜样和标杆看齐。学习榜样越勤,心灵共鸣就越响;对照优秀越多,行事作风就越正。对标杜威,我们将用脚下厚厚的泥土讲好新时代的民政为民爱民故事,发出、发好民政好声音。


忘我者不忘本

本报记者 赵 铮

  “忘我”与“知本”,统一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亮出的是党性。忘我者,忘记的是“我的”,牢记的是“我要”;忘记的是安危、得失、毁誉,牢记的是初心、使命、担当,这就是“忘我”与“知本”的统一。从我的采访对象——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工中心主任陈宇身上、从所有宣讲人身上,我们访出的不仅是有价值的新闻和感动人的事迹,更是对“忘我”精神的体悟。

  所谓“忘我”,知易行难。每个人除了自己还有家人,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兼顾本在情理之中,不可得兼之时,无非“断”“舍”“离”。不仅有自己的牺牲,还包括家人的付出。下决心、下狠心,靠的是初心和忠心,这是最大的“本”。陈宇就是这样的人,她始终牢记的是,无论自己做什么工作,共产党员永远是第一身份。

  忘我工作的人,一定是不忘本的人。这个“本”是本色、本职、本分,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陈宇对我说,我们党员社工,就是要让党旗扎在基层土里、飘在群众心里。她把自己看得很小,却把事业看得很大。在别人眼中,社会工作也许很普通,就是和最平常的人打交道,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在陈宇看来,社会工作注定不平凡,因为这些小事直接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她的心里,党员社工就是党的群众工作窗口,做好社会工作就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冷暖。

  知“本”的“本”绝不是“老本儿”。“老本儿”吃不得、行不通,在滚石爬坡、决战决胜之时更要不得。“知本”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有进取心。陈宇的“知本”,就在于她不仅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还知道怎样才能干得更好,怎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专长优势,怎样才能在战疫中发挥社工的最大作用。她和她的战友们不搞花拳绣腿,而是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迎难而上、一步一印。这就是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成其事,这就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硬实力、软实力,有人才有真实力。民政工作是人帮人、心贴心的工作,归根结底要靠人来推动工作,靠人来争取人心。我们希望陈宇这样的人多起来,希望站出一个来,带出一大片,因为真心服务群众而又锐意进取创新的人,就是新时代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就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最需要的人。

  敬事而信,敬业乐群。民政事业发展的全部历史证明,党中央对民政工作的满意度,就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满意度,知本忘我、无私工作,正是民政事业的根和魂。

  忘我之人,党不会忘,群众不会忘,历史不会忘。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7.2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