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的什么?看满意度和幸福感。生活质量与物质财富从来不可简单画等号,好日子不仅要看钱袋子还要看精气神,不仅要“腰里硬”还要“心里美”。从沂水老人对寸草心志愿服务的认可中,从村民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建的赞誉与信服中,我们看出了普通人有滋有味的好日子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关键看农村,而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恰是难点中的难点,短板中的短板。古人云:“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但在经济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实未然也。基层干部反映,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无忧、小有积蓄,但生活乏味、家中脏乱,就是因为少了一份把富日子过成好日子的念想,少了一份奔小康的精气神。补上了这份精气神,就补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
精气神是带出来的。这份精气神不能靠老百姓凭空去“悟”,而要靠各级党组织主动去思、谋、带。寸草心志愿服务的“四个一”,无非打扫卫生、料理家务、清洗衣服、代购物品,看似寻常无奇,却为何能让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提升?关键就在党的领导,关键就在组织力量,这也正是沂水承诺“厚养”的底气所在。由地方党委、政府部署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推进,村干部、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力量的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保障了志愿服务的高质量、长效化,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血肉联系、一种道德示范、一种价值导向、一种先进性呈现,做的是暖心小事,结的是幸福硕果。
精气神是干出来的。这份精气神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干部“干”当头,顺民意得民心,靠的就是办好一件件小事、摆平一个个难题。在细致入微、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了小康文明的领跑者,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一句话,党员干部有劲头,村民群众有盼头,党员干部提振了服务群众的精气神,就能鼓足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精气神,就能拉近党群关系,就能提高党组织威信,就能更好地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
精气神是养出来的。这份精气神体现在世道人心的向好向善上,体现在乡风文明的涵养厚植上。从“‘红马甲’胜过‘小棉袄’”这样的评价中,从年轻人对长辈至亲的态度转变上,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看到了行动的力量。弘扬孝善传统,不用宣传说教、苦口婆心,志愿者用“行胜于言”给老人的子女们上了最生动的“孝亲敬老课”。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党组织带动下,在党员干部示范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担起道德责任,托起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人的思想深处,形成精神指南、文化自觉,淳厚朴实的文化气质正在回归,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在呈现,敦睦和谐和顺的人际关系正在养成。
新风暖人,新风感人,新风催人。从沂水乡风村貌的变化中,我们看到基层党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原色和志愿服务“我为人人”的底色,找到了小康应该有的精气神。这份精气神说得清、道得明,那就是小康路上既要结出物质的“富果”,更要拔掉精神的“穷根”。党风清了、家风好了、民风淳了、社风正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