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更快更专更强
——沪浙粤强化基层民政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有招法

时间:2019-12-3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 铮

  上海、浙江、广东三地坚决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民政领域全面落实,为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供有力服务保障,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真金白银善政良策,啃下基层短板的“硬骨头”

  啃下基层基础的“硬骨头”,要有真功夫和好办法,只有用真金白银善政良策,才能解决“缺人、缺地、缺钱”的老问题。

  为贯彻总书记“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的重要指示,上海在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上下真功夫,将之作为推进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手段。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的“新”,突出表现在通过政策支持、借力社会资源,而非向政府要人员增量。该市采取项目化评估、契约化运营等模式,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居(村)委会的合作路径,进一步推动“三社联动”,强化基层服务能力。该市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按照高于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薪酬待遇,让社区把人留住把人用好。与此同时,上海打通了社区工作者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发展渠道,切实解决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规划与成长,并建立了基层锻炼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对浙江“走在前列”提出新要求,其中就包括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浙江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运转经费、工作者队伍建设等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该省确认首批引领型农村社区304个,选拔首批省级农村社区工作领军人才113名,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该省计划从2019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新建或改造提升1000个村级活动场所,到2022年,实现每万人拥有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38个,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8万人,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活力。

  “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是总书记对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的殷殷嘱托。广东全面提升基层民政保障水平,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全省乡镇(街道)100%设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各级财政按照上年低保资金支出的3%比例测算并安排工作经费,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增基层工作人员2400多人,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全省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已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600多名,村(居)儿童主任2.5万多名。

  依靠专业服务队伍,跑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解决群众关切,关键在人,夯实基层力量是当务之急。

  “我们运用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做好人民群众的‘民生顾问’。”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说。上海基层民政的群众工作方法以杨浦区的燕子工作坊的“新燕子八法”、虹口区“加装电梯工作法”为代表,这些社区工作法依托社区“三会”制度,通过丰富基层民主协商,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增进社区稳定团结。2019年,上海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修订出台《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加强政策解读和指导力度,开展居(村)委会主任、社区工作者的骨干培训,进一步明确队伍定位、规范合同管理、做实考核机制,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浙江大力推进“三社联动”探索实践,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目前,全省共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6.5万人,登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619家,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2.7万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已覆盖全省95%的村,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一对一”关爱帮扶制度。全省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10个,社会组织数量和每万人拥有数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浙江将继续提升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机制,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双百社工’将心比心地、零距离地将工作做进了炕头、床头和心头,充分践行了民政服务‘最后一米’的理念,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很强的辅助作用。”广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卓志强说。该省创新开展社工“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简称“双百计划”),启动两年来逐步建立其“落在一村(居)、协助整镇(街)、逐步辐射”的工作模式,有效补充了基层民政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该计划自2017年启动至今,共设立了407个站点,覆盖19个地级市,协助落实政策3235项,开展各类活动7094场,协同居民解决社区事务4642项,直接服务民政对象近2.7万户,发展志愿者近1.6万名,培育社区组织257个。

  推进“互联网+民政”,为提升治理能力打下“云”基础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科技让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很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提高的不仅是政府的工作效率更是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从市级的“数据海”信息架构,到区级的“e睦邻”整合手段,再到街居一级的“全岗通”触角延伸,上海的社区治理智能化日臻完备。运用大数据理论,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心“办事流程全公开,办事过程全记录、办事数据全采集、办事结果全运用”,以及“网上预约、网上预办、网上办理、网上互动”,群众办事时间缩短、服务满意度提高。运用“互联网+民政”的大数据分析,社区可集中力量投入居民迫切要解决的难题上,同时极大释放了社区工作者的人力,可以将更多力量投入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大走访中去。

  在浙江,无论是婚姻登记预约、低保办理,还是老年优待证办理、养老服务查询等业务,都可以通过“浙里办”APP扫描民政服务二维码,如网购一样方便。该方案用3年时间分步推进,分类实施,2019年适宜网上办理的136项民政办事事项基本实现“码上办”,不适宜网上办理的实现“码”上预约申请。“针对民政业务条线多、关联度低的特点,浙江明确了12个条线‘码上办’服务的改革路径,实施一批政府数字化转型项目,统筹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说。

  广东推动构建全省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民政”,搭建全省民政业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加强基层民政能力提供安全高效的信息服务。目前广东民政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终端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以及4.3万个民政服务机构五级全覆盖。省、市、县三级设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并上线运行广东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系统,整合多部门的24项数据信息,提升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能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3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