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站在新起点 奋斗新生活
——代表委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言献策

时间:2021-03-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冉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此建言献策。

转换政策,以脱贫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表示,衔接决不能“掉链子”,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将农村的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细。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时勇最看重的是,要健全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减贫工作。他建议,在制定乡村振兴的相关意见、决定、规划等文件时要尊重农民意愿,把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评价标准。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杨维刚建议,加强政策体系衔接,在保持现行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梳理脱贫政策,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开展试点,按照保留一批、延期一批、整合一批、取消一批的原则,对现行脱贫政策进行分类处置,探索将脱贫攻坚的区域性、特惠性、阶段性政策体系,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全域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体系。

民进中央有关提案认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帮扶模式由特惠向普惠转变。一是强化“造血能力”提升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低收入人口就业和增收能力。二是完善“全面保障”巩固机制,建立低收入人口健康跟踪机制和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其面临的难题。三是构建“福利依赖”制约机制,构建低收入人口分级评价标准,转变农村资源分配模式,真正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

民盟中央有关提案建议,要有序将扶贫政策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常规性、普惠性社会保障措施,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支持改善民生的发展性政策。同时将五级书记抓扶贫、建设乡村扶贫工作站等做法接续用于乡村振兴,持续增强农村工作力度。

完善治理,党建引领人人都做主人翁

民盟中央相关提案建议,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继续配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乡村基层组织的扶贫济困监测、帮扶、带动、互助功能。落实基层自治制度,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理事会建设,保障村民自治权利。推进基层法治和村务公开,落实村民民主监督权利,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

民建中央相关提案强调,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者角色;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凸显以村民为主的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与决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李文海表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重视社会公众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评判,完善参与制度机制,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参与诉求,充分吸纳公众意见,体现主人翁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雷鸣强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体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在制定、组织实施和执行监督村规民约过程中,全面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确保村规民约体现党的意志主张,保证基层群众自治的正确政治方向。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在制定程序上坚持村民会议的法定形式,将村规民约的修订纳入基层协商的框架体系,有效衔接、有机推进。

人尽其才,让乡村生机勃勃

共青团中央的相关提案建议,注重在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团员,使他们广泛参与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吸纳更多青年参加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管理,让他们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生力量;要发展农村青年社会组织,繁荣乡村文化,动员青年踊跃投身精神文明创建、公益志愿服务,让乡村重现勃勃生机。

刘晓庄认为,要进一步健全村“两委”组织,以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解决农村人才断层、青黄不接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乡贤作用,他们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窦荣兴表示,应吸引城市离退休人员参与乡村振兴。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城市离退休人员,他们长期奋战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不乏回归田园和反哺家乡的情怀,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应大力吸引并培育信息时代“新农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他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乡村治理基层骨干,加强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技能培训;在乡村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的数字化领域,系统化推广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乡村特色等平台;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等。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