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宝
2010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山东省平度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当时正赶上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划地名办挂靠在办公室,就这样开始了我5年的地名普查和5年的地名成果转化之路。11年地名路,我多次被评为“全省地名普查先进个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匠心如一,把工匠精神融入地名普查。我深知,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务必提升业务知识水平,因此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我行为准则,面对转业后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的实际情况,我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甘当民政工作队伍里的“小学生”。刚到地名办工作时,已退休的老科长对我说:“小李,地名工作想入门最少也得两三年的时间,加油吧!”带着老科长的嘱咐,我白天干工作,晚上加班研读地名档案室12个档案柜里的资料。为了方便学习和查阅资料,我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4个街道、29处乡镇、1900余个村(居)的纸质资料全部转化成了电子版。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从一窍不通成长为全市区划地名工作的“活字典”。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补查)过程中,我白天走村入户调查,晚上整理资料,经常外业内业一肩挑,平度市地名普查终于赶在青岛市地名普查交叉检查前出色完成了资料入库工作,且作为第一批报省里审核的单位。为了精确掌握全市地名信息,我坚持把地毯式普查作为底线,把严格执行普查方案和规范普查员工作作为前提,创新村民委员会与农村居民点普查的不同要素, 避免普查的内容雷同,带领科室人员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共采集9大类、46个子类的地名信息7368条,完成地名普查数据的图库匹配,填写地名登记表格7500余张,标绘工作图76幅,采集多媒体8915个,从道路、桥梁、建筑物等方面入手查清新增地名500余条,对68条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青岛市范围内率先整理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并建立普查档案343盒、5483卷,约350万字,受到省普查办表扬。
担当作为,把奉献精神融入成果转化。自2015年开始,我将“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座右铭粘贴在办公桌上,用了三年多时间,吃住在办公室,围绕“三建两用一开发”,即建档案资料、建数据库、建服务平台,地名成果的综合利用和地名信息的市场化运用,开发图录典志等地名公共服务产品,努力在“精、细、实”上下功夫,实现了“先期筹划、先期实施、先期结果”的目标。截至目前,平度市已制作完成17个镇(街道)、开发区地名图、平度市政区图、城区图和界线管理工作图20余种、印发3500余张,制作地名网站、地名命名、界线管理APP 等3个软件,编纂发行《平度市图录典志》四本地名专著,共计10000余册,其中《地名图集》获得山东省地名成果一等奖;《平度市地名志》被国家地名普查网站、中国行政区划网和民政部网站登载;《平度市地名录》《平度市地名词典》受到省地名研究所的好评。工作中,我将《平度市地名图集》由初稿的96万字压缩到45万字,足迹踏遍全市大部分村,配合技术合作单位的工程师勘察定点,制作地名图20余张,顺利完成了地名图集的制作,在全省优秀地名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将《平度市地名志》由初稿的126万字压缩到60余万字,校正和补充错漏文字3万余处。
注重应用,把服务精神融入普惠群众。随着广大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寻亲访友和寻根问祖的想法也愈加强烈,近些年,“闯关东”的后裔来平度市寻亲访友的越来越多。我真学细研地名普查相关资料,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帮助外地群众寻根访祖,年均50余例。2018年6月,吉林省公主岭市两名吴姓女士驱车近15个小时,行程1300多公里,带着身患癌症的老父亲,专程来平度寻根问祖,老人显然已备受病患的折磨,瘦弱的身体不足百斤。吴老先生深情地拉着我的手,一遍遍地诉说着他老父亲临终时口述的村名“黄布庄”,叙述着对家乡的印象,虽然老人说不清故乡的具体位置和名称,但我根据他对家乡山水的描述,积极联系相关镇村核实,帮助其确定了“黄戈庄”这个村名,吴老先生感激地说:“终于找到家了,我的心愿实现了。”这虽然只是地名便民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但让我真切感受到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真实含义。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