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一场温暖与严寒的赛跑
——夜访北京市街头集中救助专项行动

时间:2021-01-0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2020年岁末至今,强冷空气突袭北京,整座城市出现断崖式降温。为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权益,北京市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吹响救助号角,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集中救助专项行动。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北京街头,一场温暖和严寒的赛跑,演绎出几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镜头一:流浪老人和他的流浪狗

夜晚8点多,在北京市朝阳区兴隆郊野公园附近,三三两两的行人紧裹着身躯匆匆行走。如果不仔细观察,谁也不会留意到公园门前蜗居着的一位流浪老人。

在老人占据的这块约四五平方米的露天“领地”内,堆满了他从各处捡拾回来的破旧棉被、衣物、小家具等,光鼓鼓囊囊的各色塑料袋就有数十个。老人还专门为流浪狗、流浪猫归置出了一块可以避寒栖息的地方,本就杂乱的空间显得更为局促。

朝阳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上前与老人交谈时,他正裹着一条棉被坐着小憩,因室外气温太低,老人把肥大的腿套、好几身棉衣一起套在了身上。看见有人过来,老人从被子里探出头与大家交谈。

据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站长付红波介绍,老人姓张,是北京人。69岁的他是一名退休工人,有退休金,也有可居住的房屋,生活上衣食无忧。但自从几年前与妻子离婚后,老张便习惯了这样的流浪生活,常年活跃在兴隆郊野公园一带。“我们此前多次劝说老张到救助管理站,都被拒绝了。现在,他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人员之一。高碑店乡政府民政科的工作人员董利军,每天都来看望老张两次,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

“老张,今天天气太冷了,跟我们去救助管理站暖和暖和吧,在外面过夜太不安全了。”在众人的极力劝说下,老张终于同意入站接受救助。搀扶着老人上车后,几名工作人员鼓起了掌。

救助老张的第二天,董利军又去兴隆郊野公园转了一圈儿,清理了老张的居住环境,安顿好了老张喂养的流浪狗。“大寒天气,老张愿意到救助管理站里接受救助,我们总算放下心了。”

镜头二: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

夜幕刚刚降临,丰台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康玮就急匆匆地带领着几名工作人员踏上了街头巡查之路。六里桥、北京西站、宋家庄……按照以往经验,救助巡查车先后来到六个重点点位查看,均没有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康玮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寒冬送温暖’救助行动启动以后,我们专门成立了‘党员救助巡视队’,在晚上8点至11点半之间上街巡查,已陆续救助了24名街头流浪人员。”

让康玮最担心的是生活在右安门开阳桥附近的“倔老头”老李。晚上7点半,救助车巡查到开阳桥附近时并没有看到老李的身影,“老人可能出去捡拾废品了,我们过一会儿再过来看看。”康玮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晚上8点多,康玮等人再次来到开阳桥附近,这次终于发现了老李。寒风中,老人正蜷缩在桥洞下躺着,身下铺的、身上盖的,多是救助管理站此前送给他的棉衣棉被。“老李,外面这么冷,跟我们回救助管理站吧!”正如所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请求再一次遭到老人的拒绝。

见老人全身透着凉气,工作人员赶紧跑到附近的拉面馆买来一大碗面条。接过热乎乎的面条,老李几大口就吃完了。老人一边吃,工作人员一边劝他进站,得到的却是无言的回应。

给老人又留下一些御寒物品和防疫物资后,康玮和他的同事们无奈地回到救助巡查车,“老李在这附近流浪已有两三个月了,从刚开始的完全抗拒,到后来愿意开口交谈,能够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态度在一点点地转变。”康玮对记者说,从零零散散透露出的信息,他们知道了老李是河北沧州人,66岁。因家里的儿女想把他送到养老院,老人一气之下就跑了出来。“我们有信心,准备再耐心劝说几次,相信老李一定会接受我们的救助。”

镜头三:“通惠河里的鱼都是我的”

对于56岁的老于来说,钓鱼是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更是谋生手段。也正因如此,老于选择在北京通惠河附近流浪、露宿,他曾不止一次地向别人夸下海口,“通惠河里的鱼都是我的!”

老于露宿的地方是四惠立交桥的绿化地带,离通惠河边只有三四百米。在微弱的月光下,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的几名工作人员打着手电筒仔细寻找着。因立交桥错综复杂,加之这里属于南磨房、八里庄、高碑店三个街乡的交界处,大家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老于的栖身之所。

“老于啊,你怎么又跑回北京啦?”付红波和老于打着招呼。据付红波介绍,老于和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都是“老朋友”了,站里在2019年就对他进行过救助。“那时候,老于因长期流浪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我们把他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痊愈后,还给他购买了回内蒙古老家的火车票。没想到,刚几个月的工夫,他又回到了北京。”付红波说。

老于居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简易窝棚,上面盖着一层层塑料布,地上铺了八九床被子,一个半掩着的纸壳箱里装了很多二锅头白酒。见到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老于披着一件女士的长款花棉袄从被子里钻出来。工作人员见状赶紧帮他换上了崭新的军大衣,递过去一杯热水。

“老于啊,跟我们回救助管理站吧。睡个安稳觉、吃口热乎饭、洗个热水澡,可别在外面冻着了。”在众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下,老于终于答应去救助管理站。大家陪着他,慢慢地走向救助巡查车。“老于啊,我们回家!回家啦!”付红波高兴地说。

镜头四:霓虹灯下的“雨衣”老人

夜晚8点40分,在北京著名的购物商区——西单,闪耀的霓虹灯将道路照射得分外明亮。一个身着雨衣缓慢行走的老人,与其他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引起了西城区救助巡查队的注意。

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大爷,天气这么寒冷,您怎么穿这么少呢?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吗?”老人支支吾吾地答了几句,因为浓重的南方口音,工作人员无法准确了解他的意思。

凭借多年的救助管理工作经验,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吴绍章向老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今天夜里零下十几度,您身上穿的都是单薄的衣服,如果在外面过夜,一定会造成冻伤。您先和我们回救助管理站,有什么需求慢慢说,好吗?”

寒风中,早已被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点头应允。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老人拿着随身携带的两个红色塑料袋,坐进了救助巡查车。

按照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对救助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西城区救助管理站当天晚上就对老人进行了核酸检测,并安排到救助管理站对口的托养机构进行隔离观察。

2021年的1月1日,老人在托养机构里度过了一个暖和的元旦。睡上了干净的床、吃到了可口的饭,对工作人员也敞开了心扉。“老人今年67岁,是江苏省镇江市人,他向我们表达了想返回家乡的愿望。”吴绍章抑制不住兴奋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立即着手核实了老人的身份,并帮他购买了最近一个班次的返乡车票。”

1月2日下午5时许,西城区救助管理站的4名工作人员一起将老人送到了北京站,临行前给老人换上了崭新的棉衣,还准备了一些防疫物资和食物。他们再三叮嘱老人路上注意安全,回家以后好好生活。老人回头注视了很久,用目光表达了无声的感谢。

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了16年的吴绍章感慨道:“这么多年来,我和同事们先后帮助数百名救助对象返乡。看着他们一个个与家人团聚,想着他们不再过居无定所的日子,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数九严寒,在一些隐蔽的角落,也许仍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在外漂泊流浪,引人同情、让人牵挂。值得欣慰的是,幸好有这样一群人,惦记着他们的安危、搜寻着他们的踪迹,并随时准备伸出温暖的双手。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7)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