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李梦丹
“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起正式实施,外观被喷涂成绿、灰、蓝、黄四种颜色的垃圾转运车在京城街巷、小区亮相,继上海等城市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作为全国46个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的宣传、实施等活动正在北京各社区如火如荼进行。
坚持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同步推进
5月6日,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第102场体球网。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岩在会上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同各相关部门一手抓疫情防控,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一手抓垃圾分类,为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预热。
实现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并养成习惯。社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为做好垃圾分类提供组织支撑。“需要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必须以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为前提。”张岩强调。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近日开展第一次现场督导检查,各区和市各相关部门均已开展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部分小区桶站设置不规范,垃圾桶站值守力量不足,一些社区、物业动员力度不足等问题,由各区、各部门督促相关的责任人,逐一落实整改。值得一提的是,12345市民热线、媒体、新媒体微博等市民反映的问题,都纳入问题整改清单,形成对问题的发现、整改、反馈闭环管理。
刚柔并济?处罚措施彰显“人性化”
相比于上海市在2019年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时的雷厉风行做法,北京制定的措施相对显得柔性。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违法行为,北京市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同时拒不听从劝阻的,城管部门将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将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于单位责任主体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城管执法部门将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将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北京市要求的垃圾分类并没有像上海一样区分干湿垃圾,也不要求定时定点投放,而且充分考虑了前端投放、运输与后端处理能力的匹配度,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中充分发挥了其他垃圾的“容错性”,如果民众无法特别精准地判别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将之置于其他垃圾中。
目前,北京市多个街道和社区都自主推出了个性化的奖惩举措,如通州区不仅拿出了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和4个垃圾分类减量暂行办法,还同步编制《垃圾分类日常检查考评实施办法》,成为全市首个将行业管理单位纳入考评对象的区。朝阳区制定的《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从13个方面为垃圾分类画下了条条框框。
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上岗
为循序渐进务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北京要求各区努力推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到2020年年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将覆盖全市九成以上的街道乡镇,逐步实现居住小区全覆盖。
为了实现“人盯桶”,全市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2万余人,东城、石景山等区,将在《条例》实施初期,引入小巷管家、志愿者、楼门长等力量,作为“临时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进行辅助引导。通州区则重新布置桶站位置,将部分零散放置在小区内的垃圾桶整合成有专人值守的垃圾分类投放站,至少能节省一半的人力。有的社区在无人值守的时间段,在桶站上设置语音提示小喇叭,实时播放垃圾分类的提示广播。
海淀区首个街镇级垃圾分类宣教体验中心近日在中关村街道开馆运营。主展厅面积约60平方米,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介绍垃圾的危害、垃圾处理体系、生活垃圾现状等知识,墙上还有醒目的“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图解,讲解其中要点。“未来,我们会陆续针对居民、街道机关、学校等不同群体,利用互动体验区和线上平台开展答题、积分兑换等活动,让参观者在亲历、亲为、亲身感受中,更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中关村街道城管科负责人冯扬介绍。
多途径收集可回收垃圾
如今,垃圾分类在北京开始成为一种新风尚,需要人人都参与行动。适宜的垃圾分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合理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可最大程度减少80%的垃圾产生。
根据《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行动方案》,西城区将采用App预约回收、定时定点回收、上门回收等方式,来“多样性”收集可回收垃圾。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并在德胜街道率先试点“预约回收服务+定点投放计量返现”机制。5月1日以后,西城区主干道不再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为了避免居民手中的闲置物品变成“垃圾”,海淀区还鼓励建立二手用品调剂平台,开办旧货商店(集市)、跳蚤市场,通过线上、线下旧货交易方式,促进闲置物品的再利用。朝阳区也在双井、潘家园等多个街道办事处引入第三方企业开展定时定点或预约回收服务,通州区、海淀区等部分小区也在进行类似尝试,效果良好。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