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连日来,各地民政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将清明祭扫工作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加强安全管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手段、强化人文关怀,想方设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温馨的服务,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强政策宣传,大力推广敬献鲜花、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引导群众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清明祭扫文化内涵,倡树文明新风。本报记者聚焦福建、广西、山东青岛、安徽合肥、江苏扬州、江西南昌、云南玉溪等地清明祭扫工作展开报道,以小切口展示新风尚。
海涛声中聆听生命的回响
本报记者 柳 旭
在无边的大海上,船身随着海浪有节奏地摆动,许薇(化名)手扶船舷凝视着海面,心中重复着一句话:“家里人都挺好的,我想你们了。”
2021年清明节,许薇的姥姥和姥爷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时隔两年,当许薇再次来到她与两位老人告别的那片海域,通过海上追思会的方式祭奠逝者时,心中感慨万千。
许薇的祖辈一直生活在山东青岛,因为参加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她的姥爷带着一家人搬到了东营。从小在东营长大的许薇跟姥姥、姥爷特别亲,平时父母工作忙,她就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
“洗菜淘米的水都要二次利用,一张木床用了几十年也不舍得换,还经常当志愿者、捐款做公益。”说起老人生前的故事,许薇告诉记者,虽然姥姥和姥爷已经离她而去,但老人们节俭生活、反对浪费、热心公益的人生态度一直铭刻在她的心中。
“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但大海带给人的感觉更开阔、更自由,一想到亲人能够随着海浪去往远方,内心也不那么悲伤了。”许薇说,2004年,她的太姥姥和太姥爷的骨灰也是在青岛海撒的,姥姥和姥爷选择回青岛海葬,一方面是简朴的生活方式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受长辈的影响。“能够回到家乡青岛海葬,这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追思哀悼,心祭垂首。敬献鲜花,怀念永久。”3月29日上午,在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娜恭读祭文后,许薇把菊花花瓣和写有祝福的纸莲花撒入大海,随后双手合十,在心中追思悼念两位老人。
“希望每年清明节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追思活动。”在许薇看来,亲人去世后葬在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心中有想念。平时走在海边,看着翻滚的浪花,很多往事都会涌上心头,特别是姥姥、姥爷在为人做事方面的示范,也给她提供了无形的精神力量。
“清明节临近,我在日常工作中也加强了对文明祭扫的宣传引导。”许薇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后留在了青岛,目前是一名社区网格员。前不久,她在小区业主群里转发了体球网低碳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建议大家用鲜花代替烧纸。“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绿色的丧葬和祭扫方式。”许薇说。
记者了解到,许薇所参加的海上追思活动是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根据市民需求创新开展的祭扫活动,这项活动不仅为不立碑、不留名的海葬逝者家属提供疏解思念之情的渠道,也感念他们为绿水青山作出的贡献。近年来,青岛市每年开展海葬活动近200场次,平均撒海2500余位逝者骨灰,自1991年开展海葬活动以来,已有2.7万名逝者魂归大海。
社区共祭成为居民身边的文明风尚
本报记者 闫 洁
“今日在这里流泪告慰二老,我们现在生活很好,孩子都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乖巧懂事,你们在那边放心吧。”3月31日上午,参加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杜城街道华安紫竹苑社区共祭活动的赵先生,在心愿墙上写下了这段话。
据华安紫竹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婷介绍,社区成立于2021年,居民大多是新市民,有很多老年人从外地来给子女带孩子,清明节回乡祭扫很不方便,所以今年社区首次推出共祭活动,给居民搭建一个缅怀亲人、表达感情的平台。 “我们老家路程较远,社区共祭活动既有仪式感,又免去了舟车劳顿,还干净环保,我和家人特别支持。” 参加活动的李阿姨说。
“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此情堪忆,此恩堪记;不忘根本,源远流长。”活动现场,一篇《社区共祭文》唤起了参与居民的思念之情,也激励大家传承优良家风、努力生活奋斗。在庄重、温馨的氛围中,参加活动的近40位居民陆续走到共祭桌前,献上手中的鲜花,写下缅怀话语贴在公祭墙上,以绿色、文明方式寄托哀思。
此外,为了更好地宣传文明祭扫理念,社区还组织网格员、党员及志愿者向居民发放《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在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在居民微信群里倡议大家做绿色家园的守护者,共同营造文明、绿色、环保的清明祭扫新风尚。
据西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清明节,全市有上百万群众有祭扫需求,集中去墓园祭扫,交通和安全祭扫压力巨大。为此,市民政局从2011年开始探索社区共祭,支持有条件的社区设置集中共祭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共祭活动,方便市民在家门口文明祭扫。目前,西安市的社区共祭点已由最初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500多个。
以文明的仪式向生态葬逝者表达敬意
本报记者 闫 洁
4月3日,细雨绵绵,在安徽省合肥市小蜀山陵园,首次生态葬清明共祭活动如期举行,30名亲属代表和其他相关人员共50余人参加。整场仪式在经过集体默哀、插柳撒花、家属代表发言、鞠躬行礼等环节后,圆满结束。
谈及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合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生彬表示:“生态葬作为一种殡葬形式,必须尊重‘葬祭’一体规律,不能忽略民众的合理祭扫需求,让后人能顺利地凭吊、祭奠逝者。有‘葬’有‘祭’,殡葬文化和殡葬服务才是完整的。”近年来,合肥市民政局针对生态葬创新推出“安葬有仪式、祭扫有保障、全面零收费”闭环服务模式,文明、环保的安葬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在首次生态葬清明共祭活动前期,小蜀山陵园做了大量宣传和摸底工作,邀请逝者家属参加。齐先生(化名)就是报名参加的逝者家属。去年11月,齐先生遵从离世家人的遗愿,选择了生态葬,“我们参加的是第十五届集体生态安葬,仪式全程由专业礼仪人员服务引导,今天还有这样一个清明共祭活动,真的很暖心。”
参与活动的还有很多志愿者,他们出于对选择生态葬逝者的敬意,积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我是一名社工,来陵园做过志愿服务,因此了解一些生态葬逝者的情况,他们都是响应生态节地安葬的先行者。去年就有一位老先生,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并选择生态葬,特别让人敬佩。今年这个共祭活动特别有意义,我相信会取得积极的社会效应。”王女士说。
自2010年开始,小蜀山陵园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相继推出了茶花葬、景观壁葬、草坪葬等节地葬式,已举办十五届共21场次生态安葬活动,累计对2000余位逝者骨灰进行安葬。为方便逝者家属祭扫,生态葬区还设置了纪念墙,每位逝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2021年,合肥市创新打造“家庭合墓”“一墓多穴”模式,新建墓穴均可安葬3—8个骨灰盒,原有的单、双墓穴根据申请可改造成为3—6人墓穴,节土地、减费用、增供给,广受群众欢迎。
生态安葬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张伟涛
生命归大地,馨香满人间。
3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钦州、南宁、柳州等12个市、县同步举行,共有2356位逝者的骨灰以公益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形式进行安葬,让逝者与花木相伴,与大地共眠。
让逝者以树为碑以花为伴
“无限的爱留在人间,无尽的思念融入大地。让先灵以树为碑,与花草为伴……”
3月27日10时,第十一届广西节地生态安葬活动主会场钦州市燕山墓园里庄严肃穆,350位逝者骨灰将以公益花坛葬的形式回归自然。现场来宾、家属们一起前往花坛葬穴前献花,安葬仪式正式开始。在安葬礼仪师的指导下,家属献花、铺撒花瓣,把逝去亲人的骨灰撒入花坛中,在鲜花的陪伴下,生命回归自然。
据记者了解,钦州市自2017年举办首届公益花坛葬活动以来,截至今年,已通过花坛葬方式为1614位逝者安葬骨灰。钦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以最虔诚的心,用最美的鲜花向先人致敬,用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式传承殡葬文化和人文情怀,引领绿色、文明、和谐的殡葬新风。”
以鲜花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3月27日,南宁市在南宁人文纪念园、武鸣凤凰山陵园、宾阳天堂生态陵园、青龙岗长安墓园同步举行第十一届公益花坛葬活动,共对237位逝者骨灰进行安葬。此次活动也是南宁市参与单位、参与逝者亲属、安葬逝者骨灰最多的一次。
为广泛宣传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当天,南宁市还开展了“公众开放日”活动,让社会公众观礼花坛葬仪式过程。公众代表李女士参观后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被公众逐渐接受,自己也愿意把逝去的亲人安葬在这里,“花坛葬真正让人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更多群众选择绿色祭扫
“孝,应该是生前好好孝养,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更应该是亲人去世后,用简朴且有内涵的方式作最后的告别。这就是厚养薄葬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在钦州市的活动现场,叶女士作为亲属代表向社会宣读了节地生态安葬倡议书。她说,花坛葬作为生态安葬方式的一种,不仅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减轻丧葬负担。选择新型、文明、绿色的花坛葬,既符合“入土为安”的愿望,又让生命再一次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她倡议更多人选择生态葬,因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据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公益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已开展11年,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4569万元对各地开展奖补,共举办公益花坛葬、骨灰撒海等活动112次,对18152位逝者骨灰进行安葬和撒海。“节地生态安葬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更让祭扫活动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目前,广大群众对节地生态安葬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活动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参与节地生态安葬的骨灰量逐年增加,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倡导与服务并举 文明与绿色并重
本报记者 孙彦川
今年清明期间,福建、江西、云南等省份推行绿色低碳文明祭扫,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营造文明新风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毛主席曾盛赞的农民运动优秀干部郭滴人、华侨“花木兰”李林……近日,福建省组织开展的“2023清明祭英烈”活动,广泛宣传了二十多位烈士的事迹。烈士们震撼心灵的事迹受到公众高度的景仰。截至3月31日上午10时,该网页点击量已达1784.6万次。“你们的心中永远有祖国,我们的心中永远有你们!”宁德市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学生黄喜丽在留言中写道。
3月29日上午,泉州市丰泽区委文明办、东湖街道办事处及其所辖的凤山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退役军人、志愿者等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清扫烈士墓周边落叶,并为墓碑描红。“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他们向74名烈士敬献了鲜花,并鞠躬默哀,深情缅怀。
在福建省漳州市,得益于新建成的22个村级公益性生命公园,已有800多位逝者骨灰迁回本村,让清明祭扫更方便。2022年,在市政府的决策和指导下,漳州市22个试点村利用农村荒地、山坡地、历史埋葬点等建成村级生命公园,安葬实现了绿色生态、便民利民。“生命公园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和欢迎,有些外出乡贤积极捐资支持建设。今年,市政府提出建设不少于200个公益性生命公园的目标。”漳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庄淑英说。
在江西,南昌市民政部门在墓区设立免费饮水服务点、鲜花兑换点、免费轮椅借用点等。殡葬服务机构通过预约错峰、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市公交公司开通6条祭扫专线,市轨道集团延长地铁运营时间,促进绿色出行。团市委、市义工协会安排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景德镇市文明办和民政局联合发布倡议书,倡导群众采取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方式缅怀逝者。
体球网安全祭扫的宣传也紧锣密鼓。“近期我镇雨水稀少,天干物燥,不要在山头、墓地焚烧祭物,严防火灾事故发生。”3月30日,福建省武平县城厢镇香樟社区发布倡议书,引导居民自觉摒弃焚烧香烛纸钱等陈规陋习。与此同时,泉州市丰泽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也发布了《清明节期间林区“十不准”》,强调进入林区扫墓不点香、不烧纸。
在云南玉溪,春天气候干燥,为了确保群众在清明期间安全、绿色祭扫,当地民政部门发动基层力量,在全市462个公益性公墓全部安排专人值守,禁止携带纸钱、塑料祭扫物品等进山。同时,利用节日契机,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如今,绝大多数群众已经很认可厚养薄葬、文明祭扫的理念了。”玉溪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李海年说。
回归自然 礼赞生命
本报记者 周冉冉
3月31日,一场庄严的生命告别仪式在江苏省扬州墓园拉开序幕。樱花烂漫、乌桕参天,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在礼仪护卫队的陪伴下,逝者家属手捧可降解骨灰坛,缓缓步入生态葬区,把骨灰坛轻轻放入泥土中,覆土封穴,覆盖草坪、栽种鲜花。没有墓碑,只有AR虚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动,飞翔在一片乌桕林和盛开的鲜花丛中。
花草树相伴,魂归大地眠,在这里,生命在大自然中延续。“生命源于自然,理当回归自然。这种安葬方式遵循了生命规律,能给予逝者敬意与礼遇。”逝者家属刘先生悲伤之余感叹道。
“今天对我和我的家人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有感动、有惆怅、有不舍。”逝者家属翟先生在父亲去世后,选择参加扬州墓园的集体花葬。他说:“决定花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里环境优美,想到父亲能够长眠在花海、与春晖相伴,我们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翟先生的选择并非个例。据扬州墓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开始,墓园每年清明节都会举行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及公祭活动,今年已是第六届,报名参加活动的家庭也从2018年的20户增加到今年的40余户。“节地生态、回归自然”的安葬理念已慢慢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从补贴生态葬费用,到开通AR墓碑虚拟祭扫服务,再到举办清明诗会宣扬生态殡葬理念,扬州墓园通过一年年、一次次的生态葬活动,传承清明文化,将绿色殡葬理念根植于人们心中。“我的父亲生前留下了嘱托,他说不想举行任何仪式,生态葬对他来说算是很好的告慰。”一位逝者家属这样说。
过去,人们不愿意选择生态葬,除了传统观念没有转变外,还存在定位难、祭扫难等问题。扬州墓园致力打造信息化智慧服务系统和现实增强系统,通过AR技术,逝者家属可在大屏幕和手机上找到与逝者相对应的生态葬位置,同时显示墓碑、照片等信息,从而实现虚拟祭扫。此举不仅让祭扫更加绿色环保,还能将逝者的人生历程以文字、视频影像资料等方式保存,实现逝者人生文化的永存。
“我们坚持每年举办生态葬活动,就是想通过这项活动不断引导群众以科学态度看待生死、以文明方式寄托哀思,树立殡葬文明新风。”据扬州墓园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开始,墓园不断推出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节地方式,至今已累计为219位逝者完成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