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夯实“小治” 服务“大治”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时间:2020-12-1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区报
【字体:    打印

胡建林

去年以来,四川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体球网社区治理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抓好镇村“两项改革”、重塑基层治理空间结构的同时,把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最频繁、最活跃的场景,开展系统研究,启动试点示范,提高治理效能,力求夯实最底部、最末梢的“小治”,服务省委治蜀兴川这一“大治”的目标。

坚持站位全局?抓好统筹谋划

2019年10月以来,省民政厅在赴市(州)调研指导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同时,即对各类社区进行考察,逐步形成了社区治理从“有场地”到“有专业社工”再到“有社会组织”“有社会企业”“有社区经济”演进阶次的基本判断,萌生了实施“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的构想。

经过前期思考谋划 ,策划了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工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三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服务项目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和载体。并会同省委组织部提出了“三级联动、五级示范”工作方案,在省委基层治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下,在全省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民政组织财政协作推进的社区治理工作新格局。

结合镇村改革?推进社区治理

把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作为镇村空间布局调整后“调适、调顺、调优”的重要内容,作为“后半篇”文章“四大任务”中“提高治理效能”的具体抓手。在省委全会作出部署后,省民政厅又组建了调研专班对社区治理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1+10”的研究成果。针对社区治理机制不畅、发展不均、服务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优化社区服务供给等10项重点任务和稳定投入、权责对等、资源整合、内生动力、人才培养、共建共享6项机制创新,尤其是鲜明提出了“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的“1+N+1”治理架构,由民政牵头集成“综合服务”这个板块。今年9月,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领导小组部署社区建制优化时,把社区治理研究成果纳入了《体球网进一步做好社区建制调整和社区治理优化的实施意见》予以印发。近期,正按照“后半篇”文章专题调研分工,抓紧完善报审“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专项工作方案。

启动试点示范?探索治理新路

对社区治理各类项目进行整合,启动实施“社会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从2020年起每年在全省选取40个左右的区(市、县),具体承担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三个层级的试点任务。县级层面,突出街道管理服务创新和社区治理服务创新的主题;街道(乡镇)层面,突出“三社”联动、社区服务项目化、社会组织孵化等机制创新;社区层面,突出打造便民服务型、智慧科技型、社会组织参与型、社会企业带动型、自治互助型、社区服务项目化型等特色社区。通过反复沟通协调,拿出近1.3亿财政资金予以支持。

试点结束后,择优确定一批基层治理省级示范区(市、县)、30个省级示范街道、100个省级示范社区。2020年6月,通过“县申报、市把关、省审核”等程序,确定成都市锦江区等44个区(市、县)、自贡市沿滩区卫坪街道等44个街道(乡镇)、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北路社区等150个社区,作为首批社区治理试点单位;确定成都市龙泉驿区等6个区(市、县)为首批省级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成都市锦江区等3个区(市、县)为首批省级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典范。

突出“四新”“四有”?彰显特色亮点

为更好地引导试点工作,四川把抓社区治理的重心放在培育主体、营造场景、创新机制等方面,着力探索社区治理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

“新理念”突出党建引领、服务至上,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机制,推动社区逐步回归服务本位。“新机制”突出制度创新、能力提升,要求在“硬件”上实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和“亲民化”改造,“软件”上注重环境营造,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新模式”突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要求坚持“一核多方”,提升社区治理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新场景”突出贴近生活、亲民利民,着力构建邻里生活、教育卫生、休闲娱乐、文创科创等新场景。对接受试点任务的区(市、县),提出了“硬件上有改观,软件上有提升,服务上有亮点,场景上有呈现”的检查验收标准,要求各地注重在县级和街道(乡镇)两个层面整合资源,放大补助资金“乘数效应”。

狠抓项目落地?确保终端见效

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阐释社区治理理念,系统讲解镇村“两项改革”和城乡社区治理。针对系统内多数人员对社区缺乏研究的现状,先后举办四川省社会组织孵化园第一届培训班、全省民政局长培训班和社区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培训班,采取专题辅导、案例体球网、现场参观、交流发言等方式培训,还督促承接试点任务的区(市、县)到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学习考察。强化项目督导,建立“省到县、市到街道、县到社区”的联系指导机制,把150个社区作为直报观测点,先后两次下发通知明确资金使用原则,所涉项目务必在2020年底前做到实质性启动,明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6月底前全面完成,在验收评估后8月底前评选授牌第一批基层治理省级示范单位。

社区是城乡居民的生活家园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关乎民生福祉,联系千家万户,感知凉热冷暖,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新冠疫情的发生,凸显了社区治理的特殊地位,也暴露了社区建设的欠账和不足,必须把社区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社区治理是“后半篇”文章的题中之义。去年以来,省委打出了从“调乡”“合村”“并组”到“优化社区”的“组合拳”,实现了对基层政权体系的整体性重塑。建制调整之后再推进治理优化,是格局大调整之后调适、调顺、调优的“自然逻辑”,既有利于“安人心”“强服务”,也是实实在在的“补短板”“强弱项”;寓治理于服务之中是社区治理的精髓所在。“社区稳、社会稳”。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密切“两委”与居民的情感纽带,可以有效增进社会和谐、夯实执政根基。近年来,成都、德阳等拆迁安置小区信访人次大幅减少,各类事件发生后群众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与持之以恒抓社区治理不无关系;社区服务可以催生潜力巨大的社区经济。上海、杭州、成都、苏州等地在社区探索以“公益+低偿”“公益+市场”等方式引入社会服务,催生了养老扶幼、教育培训、卫生健康、琴棋书画、文创科创等新业态、新经济。特别是面积超过3000平米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增多,集各种服务场景于一体的“服务超市”正在兴起,改变了“抓社区就是花钱”的旧观念,引导各方面以经济和社会双重思维来审视社区治理。

今后,四川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把社区治理作为加强基层治理、做实“后半篇”文章的现实抓手,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理清思路举措,抓好试点示范,走出符合基层实际、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新路,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民政新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12.17)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