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楼喻刚 杨葛凡
今年以来,浙江省立足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以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高起点建设基础,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建立由“一库、一网、一平台”组成的低收入人口智慧帮扶体系,打造助力共同富裕的“浙江样本”。
多渠道汇聚
分层分类建成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
建设低收入群体数据库,实现数据定期上传汇聚,是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重要基础。浙江以省大救助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通过自动获取、交换调取、发现录入等方式,建成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
一是分层分类建库。一方面从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民政救助功能模块中实时自动获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特困人员供养对象和临时救助对象,集成在册救助对象数据;另一方面依托“幸福清单”,定期从省公共数据平台交换调取困难职工、困难残疾人、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对象和专项救助拓展保障对象信息,连同民政部门救助审批未通过、新近退出救助对象和主动发现录入等对象,汇聚形成疑似困难对象数据,进行分层集成,为动态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畅通主动发现的补充渠道。开发“幸福码”,设置低收入群体信息报送功能,畅通非在库疑似困难对象主动发现渠道。“幸福码”以二维码为标识,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第三方均可通过移动端的“浙里救”、支付宝、微信等应用平台自主扫码注册获取。各级单位、组织、机构或个人一旦发现疑似困难对象,均可登陆“幸福码”通过主动发现模块,录入信息并及时上传。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对主动发现数据及时响应,发出核实处置指令,并按要求反馈处置结果,实现“闭环”。
三是拓展重要信息的汇聚渠道。梳理易返贫致贫人口和支出型贫困人口的致贫信息,如高额医疗费用支出、新增残疾人、25-50周岁死亡人员、新增失业人员等信息,在定期入户调查、探访关爱、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救助服务时重点排查,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时重点关注,在群众反映和信访时重点核实,广泛拓展低收入群体信息汇聚渠道,确保“应入尽入、不漏一人”。据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全省共有231.94万低收入群体入库,占户籍人口的4.85%,其中在册救助对象有81.76万人、疑似困难对象150.18万人。
多维度监测
互通共享织就低收入群体安全保护网
对低收入群体开展动态监测,对存在致贫风险的对象进行预警提醒和及时发现,是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关键环节。浙江从线上、线下两个角度发力,双管齐下积极探索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为低收入人口织就一张“安全保护网”。
一是线上预警,实时监测。根据低收入群体的类别对其进行分类监测。针对在册救助对象,省大救助信息系统自动定期发起复核,对经济状况异常的家庭,进行预警提醒;针对疑似困难对象,定期同婚姻、死亡、高额医疗费用等数据进行碰撞比对,若发生变化或异常,实时预警提醒,推送线下调查核实。2019年以来,已为民政、教育、住建、残联、总工会等8个部门累计进行了683.58万人次的线上核对,检出异常率为22%,节约低保金支出7.8亿元。
二是线下走访,补充监测。建立完善入户调查工作机制和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根据救助家庭人口、收入、财产等状况,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入户调查,动态掌握变化情况。同时,根据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按照救助对象的困难和风险程度,设置周、月、季等不同周期定期探访,及时掌握低收入对象动态。
三是自主申报,主动监测。群众可登录“幸福码”自主预判功能,在线回答涉及家庭收入、财产、人口和支出等12个问题,即可即时预判其是否属于疑似困难对象,实现主动监测。
多主体帮扶
整合资源打造低收入人口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
实现低收入人口申请、核对、认定、救助(服务)、监测“一个流程”管理、“一件事”办结、“一站式”服务,是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的目标要求。多年来,浙江始终注重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自2017年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投入应用以来,经历了三次迭代升级,极大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智慧化水平,为打造低收入人口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提供了平台支撑。
一是整合政府资源,推动救助“一件事”改革。整合各社会救助部门的制度政策,由省民政厅牵头,联合教育、住建等10个部门,将民政救助、住房等专项救助和电力减免等14个事项集成“一件事”,统一线上申请端,对困难认定后的救助申请事项实现“一件事”转办,将原来需要多头跑、多头申请的事项,简化成“一件事”惠民联办,推动分散型救助向联合型救助转变。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助联体”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牵头,协同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立足未来社区和数字乡村,链接政府、社会、市场各方资源,共同打造 “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将建成实体“助联体”20余家,目前已有12家正式运营,还有10多家虚拟“助联体”正在建设中。已有近30余个由第三方执行的社会救助服务项目进驻“助联体”,为当地低收入群体提供物资帮扶、技能提升、心理疏导、陪伴关爱等服务。“助联体”通过资源链接、供需匹配、线上线下联动,让“物质+服务”的救助新模式逐步实现常态化、长效化,让救助更加充分,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