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 闯
社区是社会的“小细胞”,却蕴藏着“大能量”,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国桂荣表达了她对社区治理的认识。她在提案中建议,以柔性化治理理念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记者:您对柔性化治理和社区微治理是怎样理解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国桂荣:柔性化治理最早出现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与传统治理理念相比,柔性化治理旨在构建一种多元参与、友好合作、协同共治的治理形态。治理主体强调友好协商、协同合作;参与者之间不再是单一上下纵向关系,而是互利合作、平等协商的多元关系;各种交往行动也不再是命令服从,而是互利共赢。社区微治理则是一种将治理环节下沉到小区、院落、楼栋等微观领域,以居民个性化需求为基础,通过居民“微心愿”满足,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治理方式。两者追求的治理效果内在本质上非常契合,柔性化治理是社区微治理的重要手段。
记者:在创新社区微治理中,柔性化治理理念又该如何体现呢?
国桂荣:在我看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用心用情,推行情感治理。体球网总书记曾指出,“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在社区微治理中,要注重情感资源的开发运用,在社区管理者和居民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促进融洽和谐关系的形成,夯实社区微治理的稳固根基。
第二体现为民主治理,构建基层群众自治圈。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自治强基作用。把支部建在小区,红旗插在楼道里。搭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兼合式楼道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切实做到“诉求反映在楼道,问题解决在小区,服务群众零距离”。二是推动小区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志愿服务模式从“点对面”向“定人”“定点”“定项”转变,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三是搭建小区事务共议共管平台。设立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民警、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小区事务听评理事会,对小区治理服务公共事务进行平等协商、民主决策,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第三则体现在注重为基层减负,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社区会议多、检查多、考评多、负担过重等问题,为工作下沉、服务下沉、力量下沉提供保障。建议成立“社区治理促进会”,吸收各社区单位为理事成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社区治理工作,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
记者:在柔性化治理理念下实施社区微治理,基层政府和社区应该怎么做?
国桂荣:一方面要明确政府职能边界。政府过度介入会导致“行政吸纳社会”,使居民动力消解;政府完全不介入会导致“行政抛弃社会”,造成社区治理失序。因此,重视政府的职能边界,做到划界不跨界。从横向上看,该介入的即介入、不该介入的坚决不介入;从纵向上看,该介入的时候介入得“恰到好处”,这是社区微治理“善治”的关键之一。
另一方面要侧重发挥社区“智治”的支撑作用。这需要社区干部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和创新社区微治理。在加大投入、推进“智慧”小区建设中,注重“智”和“慧”协同发展,既要利用技术提高社区治理的“智商”,还要实实在在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出发来提高社区治理的“情商”,为社区居民提供统一、简单的入口和数字化便捷生活。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