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回望2020上海:收官之年 上海民政扬鞭奋进创佳绩

时间:2020-12-1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扎实稳妥做好疫情防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民政系统勇挑重担,闻令而动,承担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地区组的任务,牵头开展全市社区疫情防控,有效建立健全社区群防群控机制;同时,精心做好民政服务领域疫情防控,确保疫情时期民生保障工作安全有序,民政系统所属各类服务机构平稳运行;还在疫情防控形势下连续举办招聘专场,推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招聘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干部队伍输送优秀人才,有效助力“稳就业”大局。

统筹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境外人员回国隔离安置及物资分配工作。作为地区组牵头部门,民政部门第一时间组建社区疫情防控的组织体系,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公安、卫生“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在全市广大基层社区,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会、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紧密联动,物业企业、业委会全力配合,党员、社区骨干、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推动多方力量支持社区疫情防控,上海共选派5批、近5000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一线顶岗工作,各街镇乡统筹辖区派出所、社区卫生、市场监管、城管、房屋管理等力量联勤联动支持居(村)工作,累计下派社区人数近6万人;有序推进社区封闭式管理,全市215个街镇乡,6077个居(村)委会的20余万名基层干部和志愿者冲在一线,推动 1.3万个住宅小区、2.47万个村组实现“封闭式管理”;临危受命,履职境外输入性疫情防控工作,3月以后,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成为重中之重,地区组主动跨前做好口岸防疫,市民政局派驻志愿服务小组13批85人次,24小时值守浦东机场,协调指导机场和16个区闭环转运工作,累计承担境外入境人员居家隔离观察31万余人,集中隔离观察13万余人,接送入境人员近13万,未发生一例交叉感染。

全力做好民政系统服务行业疫情防控。从1月24日上海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至今,上海民政所有工作都不曾停摆。市民政局以“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殡葬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婚姻登记及彩票站点”等7大类服务行业为着力点,全面加强上海民政系统内所有服务行业的疫情防控工作,明确7类行业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做到“无死角、全覆盖、零报告”,确保各类服务对象健康安全。同时,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确保民政系统所属各类服务机构安全有序,保障好民政服务对象的生活和健康,实现业务工作和疫情防控两不误、两促进。

规范有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抗疫捐赠。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截至9月,全市疫情防控慈善捐赠收入为18.75亿元。其中,还激发了40家基金会筹集社会捐赠超过18亿元,涌现了像回沪探亲援疆干部和老党员祖孙三代担当志愿者的感人案例。

助力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市民政局第一时间牵头相关委办局,连续举办两场专场招聘。4月28日,“2020年上海社区工作者高校专项招聘”举办,面向本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1000个社区工作者岗位。5月29日,市民政局组织“上海市社会组织助力大学生就业招聘周活动”,一周内通过视频直播与高校毕业生进行交流对接,岗位名额超过300个。

创新方法织牢民生保障网

民政托的底,在很大程度上是上海民生的底,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近年来,上海民政创新方法和制度,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海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全市各类困难群众及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对象达到数百万人。

推广应用“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各项民政资金的发放与监管,事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基本民生保障,事关人民对城市温度的切身感受。市民政局聚焦资金发放这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改变原先以“户籍属地化管理”为基础的“市级制定政策、区级指导落实、街镇审核发放”的民政资金发放管理方式,对“业务审批”和“资金内控”分别进行流程再造和系统优化,建立起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涵盖业务、财务、财政等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的资金内控平台,将政策制定、对象审核和资金发放三个环节分别设置在市级、街镇和区级三个层级,将原“区级指导”转变为“区级发放”,使三个层级之间相互制约,着力解决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资金发放范围包括城乡低保等六大类定期、定量类民政对象的资金,同时试点将临时救助、特困配套和社会散居孤儿等三项资金纳入平台发放,其间市纪委监委将其作为侵害群众身边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的实事项目进行督察督办。截至2020年11月,全市16个区和农场局的227个街镇级单位全部纳入平台试运行,通过资金内控监管平台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7.7亿元,服务了62万民政对象,累计发放440万人次。经过试点应用,夯实了内控监管的手段,确保了民政资金的“精准发放、精准预算、精准记账”。

全面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市民政局今年在长宁区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下发《体球网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市所有区全面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探索智慧救助评估系统,从多维贫困治理出发,科学区分高度、中度和低度困境,聚焦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参与以及儿童青少年等维度,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按“一户一方案”原则设计专业救助计划,对于困境程度较低的家庭,提供一般预防型服务;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家庭和个体,提供支持提升型服务;对于困境程度较高的家庭,开展重点保护型服务,实现针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救助服务。截至目前,长宁区已对7000多名救助对象实施了精准评估,860多家社会组织(单位)参与其中,150多户家庭接受了重点救助帮扶。

以需求为导向找民生服务落点

直面需求的政策措施最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海立足超大城市的发展实际,推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赋予了上海民生服务新的使命,上海民政积极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作为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地区, 上海市是全国唯一一个覆盖省级直辖市全市范围的城市。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上海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了租赁服务体系创新,不仅做到区、街镇两个“全覆盖”,制订出台《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规程》地方标准,还会同太平洋保险上海分公司研究康复辅具社区租赁产品质量责任险,根据辅具产品分类制定保险方案。同时,推动租赁服务模式创新:坚持开放性,向社会公开招标,让符合条件的全球产品都可以进入产品目录,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都可以进入供应商目录;坚持市场化,对租赁试点实行项目化运作,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负责具体运营和提供服务,并建立同步覆盖租赁试点的信息平台,确保对特定人群的社区租赁服务补贴的事中事后监管有痕迹;坚持协同性,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品进社区、进机构;坚持多样性,建立由政府推动的基础性租赁和市场上企业自发形成的租赁模式相结合的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和伤病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截至目前,上海已实现了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范围覆盖全市16个区以及215个街镇乡,累计发生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订单970笔,服务911名老年人,金额总计159万余元,其中补贴金额100万余元。

推动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民政工作一体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018年初,经上海市民政局发起,由浙江省民政厅、江苏省民政厅和安徽省民政厅共同响应,四方决定进一步加深合作交流,共同建立“长三角民政论坛”合作机制,轮流主办,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共议区域民政事业发展。2018年首届论坛在上海召开,发布“上海共识”,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就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形成多项共识,共同推进区域养老合作联动;2019年第二届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共同探索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三年来,四省市民政部门不断建立健全区域养老工作协作协商机制,通过项目化方式,推进解决涉及长三角一体化养老的具体问题;以共建养老服务领域统计制度为目标,建立共享数据平台;以“一地认证,三地认可”为目标,探索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服务和管理标准,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的互认互通;以推动异地结算为目标,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机制;共同打造助推养老产业发展平台、强化联动监管、深入开发养老护理人力资源等,切实推进“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的社会养老服务业”实现高品质共享发展。截至2020年11月,上海已有13个区和江浙皖三省24个城市签署了双边和多边养老服务合作协议;发布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涉及长三角20个城市的57家机构,核定床位25698张;首次举办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联合展区,亮相上海老博会,共计60余家单位参展;首次举办长三角养老人才招聘会,培育养老人才专业市场;依托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开通长三角养老频道;首次发布《长三角养老政策汇编》;成立长三角养老行业人才培养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的养老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首批共有长三角区域37所院校、24家协会、28家大中型企业、4家养老培训中心参与;打造首个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探索开展场景化、成规模、多功能的能力建设;举办“2020年首届长三角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举办,有力提升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推进长三角养老护理服务队伍建设。

科技赋能引领“未来民政”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治理。上海市民政局在全面分析总结全市社会治理创新制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社区疫情防控实践,反复征询各区、市有关部门以及部分街镇、居村的意见,参与制定形成《体球网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按照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努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造社区治理智能化的“上海品牌”。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社区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社区数据共享,充分为基层所用,上海全面加快“社区云”建设,为社区精细治理、精准服务提供支撑。“社区云”是上海市民政局在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做法基础上,探索形成的新时代社区治理智能化工具,主动融入“一网统管”,归口整合部门在居(村)层面的信息系统,打造市、区、街镇乡、居(村)一网上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链闭环,推动社区治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社区云”的框架结构就是“1+2+X”,“1”是一个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上接大数据中心,下接各区、街镇乡和居(村),横向连通各政府职能部门,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2”是两个应用平台,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区治理平台和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动平台;“X”则代表开放性,各区现有的社区治理平台,各街镇现有的特色应用程序,各政府条线部门现有的应用,经过改造都可接入。上海“社区云”平台于2019年12月上线,目前已在上海9个区的20多个街镇试点运行。预计今年底,上海市16个区215个街镇乡,6077个居(村)委会,都将能够通过该平台开展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就在眼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上海民政系统将继续扬鞭奋进,整装出发。

(本版文图由上海市民政局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17)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