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旭
“要想富,先修路”,简单、好记的六个字,把交通条件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两年,在脱贫攻坚的采访报道中,我也看到和听到了不少与“路”有关的事,一次次见证“路”的奇迹,一遍遍体会“路”的意义。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我看到了一条3.8公里的路,这条路把村民们出村的时间从3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大崇村,我看到一条十八弯的山路,这条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的难题,还激活了村里的旅游资源,帮村民们增加了收入;在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我看到在副镇长张璇的带领下,这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同样是从修整村里泥泞的道路开始的。
脱贫攻坚以来,各地不断加大在修路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帮贫困群众摆脱地理束缚、链接外部资源、拓展增收渠道,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成为贫困群众改善生活的高速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除了用于连接外界的公路,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决定性成就,同样离不开另外一条“路”的打通,这就是贫困群众的思想之路。
阿布洛哈村的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学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他告诉我,过去村里不少人不识字,对子女读书也不上心,甚至觉得读书没啥用。针对这种情况,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带到城里,自己悄悄躲起来,暗中观察这些人。由于不识字,又不会讲汉语,这些人在城里寸步难行,甚至连厕所都找不到。吃了没文化的亏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来这些人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态度大有改观。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学习能够改变命运。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在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特普洛村,靠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们从只敢在土地里种粮食,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改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在迷科村,靠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们从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贫困程度越来越深,到积极移风易俗,学会开源节流,逐步建立财富积累意识,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来之不易的收入能够更多投入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中。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在这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尽全力降低贫困发生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领教了贫困的顽固,明白了贫困的“惯性”,穷日子过久了,改变生活的动力就会减弱,思想就容易麻木。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就算有大量外部资源的投入,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扶贫效果。所以说,只有解决了思想观念的路,从根上弄明白为什么脱贫、靠什么脱贫,才能帮贫困群众鼓足前行的勇气,在脱贫的道路上逐渐从别人扶着走,变成自己走。
在凉山州采访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天下午,在金阳县芦稿镇大湾子村,村民耿代元正说着脱贫攻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有人又要买他家种的花椒,在他打电话的时候,我看到他手机壳上印着三个大字——“喜欢钱”。他告诉我,这个手机壳是他自己买的,很满意。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耿代元来说,这三个字既是他在饱尝贫穷之苦后的情绪宣泄,也是他在奔向小康生活道路上的意识觉醒,更是他给自己选定的一条未来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