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六年扶贫路 致富领跑人
——记湖南省衡阳县民政局驻文昌村第一书记刘飞跃

时间:2020-09-2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谭文武

  “今年种了32亩优质水稻,收稻谷2万多公斤,纯收入4万余元,是个丰收年哟!”9月8日,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文昌村58岁的贫困户唐庭东翻晒着收割的稻谷,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文昌村现有村民小组22个,村民496户17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14人,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底,衡阳县民政局组建工作队开始驻村扶贫,在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刘飞跃的带领下,立足本地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元产业,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文昌村实现省级贫困村整体摘帽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去年,在省扶贫办组织的脱贫攻坚普查中,文昌村贫困户满意率达100%。刘飞跃连续三年被县里评为驻村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强基础,旧貌换新颜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骨干塘成干涸塘”“有米煮不成熟饭”,这是文昌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文昌村贫穷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路、水、电都不畅通……”在第一次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见面会上,刘飞跃就摸出了“穷根”所在。

  说干就干。刘飞跃与工作队研究解决办法,先从“三通(路通、水通、电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开展扶贫工作。经过汇报、协调,拿到了第一笔扶贫资金——县民政局支援了5万元修路经费作为前期支持,这让刘飞跃信心倍增。

  随后,刘飞跃带领村干部先后向县人大、县组织部、县扶贫办等10多家单位争取资金500余万元,累计完成7条村组公路7.8公里的加宽及硬化改造,安装路灯80盏,实现了村内主干道路全覆盖,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

  文昌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道路,2015年以来,工作队先后协调县农开办专项资金300万元,对全村19个村民小组的骨干塘进行清淤和防渗加固,对6个组4.5公里田间渠硬化与砌石;协调电力部门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增加村内200千伏变压器4台,建造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建村部及文化广场花海建设……

  抓产业,既“输血”又“造血”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一环。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将贫困户“扶上马”再“送一程”,才能真正带动脱贫对象奔向小康。这是刘飞跃在走访贫困户后的真切体会。

  村民谢忠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有重病,起初,村“两委”及工作队介绍他去外地务工,但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只能打点零工,收入不高,勉强度日。得知情况后的刘飞跃,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考虑到谢忠衡是第一次搞养殖,缺少经验,刘飞跃立刻帮忙联系县畜牧发展中心的技术人员,为谢忠衡提供无偿的技术帮助,传授养殖技术。同时,刘飞跃还免费送了500只鸡苗,半年后小鸡仔出笼,让谢忠衡净赚1万元。

  尝到了甜头,谢忠衡第二年主动购买3000只鸡苗,利用自家屋后的树林,搞起了规模养殖。目前,谢忠衡的鸡场年出售1万羽,年收入8万元以上。

  6年来,刘飞跃帮扶了65户发展种植、养殖业,他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立养殖、种植合作社,带领和帮助贫困户走上了致富道路。

  搞信贷,先入股再分红

  2017年,县扶贫办联和角山米业采取“分贷统还”的模式,充分发挥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作用,实施绿色生态稻谷仓储项目。角山米业帮扶贫困户分三种方式: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入股资金“兜底”,连续3年,每年分红10%,每户每年可增收1000元-3000元;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脱贫意愿的贫困户,一方面可以入股分红10%,另一方面通过订单式服务,亩均可增收200元以上;对有劳动能力、但无技能的贫困户,除入股分红10%外,还可以优先安排到企业务工。刘飞跃紧抓机遇,及时发动宣传,组织召开全村贫困户动员会,详细讲解政策,发动每户利用1万-3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入股。

  57岁的贫困户周均礼,2017年贷款3万元,按10%的分红比例,家庭年增加纯收入3000元,加之种田、务工等收入,周均礼全家当年顺利脱贫。全村12户53人参加了该项目,2017年,文昌村成功脱贫摘帽。同时,实现了“企业增效、贫困户脱贫”的双赢效果。

  “心换心,土变金。我们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只有践行好群众路线,才能把扶贫工作推进好。”刘飞跃的《扶贫日记》这样写道。

  今天的文昌村,产业发展兴旺,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民们坚信,只要有信心,未来致富路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28)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