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百姓感受到幸福温暖

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

  “现在,小毛病村里或镇上就能看,不用到大医院去,方便多了!”在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镇艾吾再力库木村,正在向山东援疆医生问诊的帕夏古丽·热合曼来说。跟帕夏古丽一样,如今新疆基层群众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正不断提升。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6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把“人民至上”写进了百姓生活的细节中。

  一组组数据,传递着民生温度:新疆持续坚持把财政预算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自治区城镇零就业家庭24小时内动态清零,保证至少有一人就业;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268.77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1000余万各族农牧民实现住有安居、住有宜居;今年解决34.6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惠及当地上、增进团结上,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点滴变化中体验到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能托幼能养老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升级

  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红石榴社区的“六点钟小课堂”成了木哈买提·阿迪力江每天放学必去的地方。“小课堂”其实并不小,在社区办公楼二楼,足足有94平方米,包括教室和活动室两部分。推开教室门,15名小学生正专心写作业,7岁到12岁各年级学生都有。

  “在这里不仅有专业老师辅导作业,还有各种兴趣培训。”木哈买提今年9岁,在这里学习已经有一年多。他已养成了习惯,每晚6点到8点,雷打不动来这里。

  红石榴社区流动人口多,山区乡务工人员就有505户1782人。社区第一书记关晓菊调研发现,孩子“放学没人管”问题是务工人员的难题。于是,社区开设起“六点钟小课堂”,协调2名专业教师和1名社区干部在放学后看管和辅导孩子,解了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升级,不仅能托幼,还能养老。  “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伴随着婉转的二胡声,京剧《沙家浜》的唱段在老远就能听见。走进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国道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活动室,几位老人正兴致勃勃地演练着。

  在隔壁阅读室,记者与正在看书的李炳荣老人唠起了家常。李炳荣今年75岁,2002年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搬到国道社区养老。说起社区服务,老人赞不绝口:“这里除了可以来唱唱戏、看看书,还有专门的营养餐。前段时间疫情防控,社区志愿者送米送面、送鱼送肉,直接送到家里面。特别是有困难的独居老人,还有专人送药、照料。”

  “国道社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6人,社区在前期入户走访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联合专业养老机构等共同打造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社区书记上官爱芳介绍说。

  如今在新疆,托幼所、日间照料中心在基层社区、农村已不是新鲜事,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就近得到妥善照料。

  有设备有人才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

  72岁的郑祝旬老人最近血压有点高,正在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医院住院。因为离家近,中午家人还能送饭。

  前些年,铁门关市医院没法做检查,小毛病也得去上级医院检查,再回来治疗,有时候买个药也得跑很远。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医院工会主席杜炳勋深有感触:因为经费不足,医院没有高精专设备,招不来人才。好不容易招来的毕业生,也很难留住。

  2019年9月22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与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政府签约,正式托管铁门关市人民医院,从河北省选派9名医疗专家前来担任各科室主任。目前,通过人才定向培养,已累计培养医护人员30余名,医院手术室也即将投入使用,更多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人民医院也因一位援疆医生的到来发生巨大变化。10年前,吴艳彬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来到富蕴县人民医院时,这里的医疗条件还比较差,患者有稍微复杂一点的病,就得往乌鲁木齐跑,一来一回接近1000公里,费钱又费时。“现在,不光富蕴县,周边县市的患者也会来我们医院看病。”吴艳彬说,在她所分管的放射科,现在的日接诊人数是她刚来时的好几倍。

  吴艳彬还坚持下乡巡诊。每次下乡,她都要抽出时间在乡卫生院会诊,和乡村医生分享她的影像诊疗技术和经验,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医疗队伍能力提升的同时,新疆各地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新疆已实现县及县以上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区农村户籍人员在所在地区合作医院住院,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引师资调结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

  国画班、合唱班、乐队、3D打印……每周二上午,是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的兴趣班时间。

  从偏远地区的团场学校,发展到如今规模,只用了两年多时间——2018年成为华山教育联盟成员校后,该校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

  受益的不止这一所学校。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深度帮扶了15所薄弱校。“这样的帮扶,对兵团未来的教育发展来说是一笔财富。”受到帮扶的铁门关市第一中学校长陶述兵说。

  通过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更多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去年,新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

  高等教育发展也引人瞩目。2019年,新疆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5.38万人,比2014年增加14.62万人;中等教育在校生184.36万人,比2014年增加14.76万人。新疆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等,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在地处沙漠腹地的塔里木大学,学校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边疆的毕业生。

  今年24岁的亚森江·吐逊江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和田地区于田县的津垦牧业公司工作。“我的专业是农学,现在是厂里的一名技术员。我希望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作用。”

  和亚森江一样扎根基层的,还有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乡长克尤木·艾海提。2002年,他从塔里木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到基层工作,虽不从事兽医工作,但他的办公室常年放着药箱,村民们常找他为牲畜看病。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赵光辉说,自建校以来,塔里木大学培养输送近7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中85%扎根新疆,52%内地生源留疆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9月24日)

  记者:李亚楠、常钦、杨旭、程龙、阿尔达克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