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回望2019·河南篇:绘就绚丽多彩的中原民生答卷

时间:2019-12-2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全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河南注重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农村人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3860元,超过测算的省定脱贫线,稳定实现“两线合一”。目前,全省99.2万贫困人口中,有低保贫困户72.3万人、特困供养贫困户13.4万人,合计占比86.4%,较好地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将农村低保的年人均保障标准由3450元提高到3860元,增幅达11.9%;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54元提高到166元,增幅7.8%。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470元提高到520元,增幅10.6%;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62元提高到274元,增幅4.6%。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特困人员年供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今年供养标准从2018年的人均4485元提高到5018元。推进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工作,协同省发改委,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情况纳入2019年度省政府督查范围。今年5月以来共发放临时价格补贴资金1.89亿元,累计救助1316.9万人次,月人均补贴标准14.3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最低补贴由700元提高至950元,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最低补贴由1100元提高至1350元,全省近2万名符合条件的孤儿直接受益。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每人每项月补助不低于60元,提高保障标准,扩大领取范围。稳妥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照顾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享受两项补贴的总人数为200多万人。发挥临时救助的救急难作用,全省累计临时救助18.8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6亿元,救助水平达到每人次918元。

  全面核查“脱保”“漏保”发现线索9714条 新认定2287人

  在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省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2019年共下拨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0.49亿元;下拨省级艾滋病患者和受艾滋病影响人员生活定量补助资金1.18亿元;下拨省级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7.6亿元,用于保障残疾人、城乡低保人员和孤儿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开展了低保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脱保”“漏保”的问题,发现并识别疑似“脱保”“漏保”人员线索9714条,重新核查认定2287人。扎实推进阳光低保建设,全省93.5%的县级发放单位运用“互联网+监督”进行公开公示。建立低保相关工作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全省共备案28.5万人,有效防止了“人情保、关系保”问题。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定期巡访制度。探索总结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经验做法,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戴畈养老模式”、周口市太康县的“五养模式”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付出,让全省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更有底气。

  养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饭菜干净卫生,营养搭配合理,低盐、低油的烹调方式很适合老年人胃口。”2019年12月15日,在洛阳市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定鼎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68岁的居民平玲玲说,女儿平时忙工作,家里就他们老两口,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投用后,他们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定鼎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社区闲置房改造而成,建有餐厅、书画室、按摩理疗室、健康体检区等,备有助餐车、共享轮椅、测体质按摩椅等设施,高峰期平均每天接待老年人200人次。

  这只是河南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缩影。12月16日召开的全省规范化社区建设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明确,从2019年到2022年,省级财政投入32.79亿元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到2022年,省本级和地方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占比将达到55%以上。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高成长服务业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民生实事,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整合省统筹公益金、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和高成长服务业支持资金,补助社区养老服务资金4.3亿元。将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作为老旧小区提质改造的重要内容,已下达的60亿元老旧小区专项资金中,明确用于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达9.4亿元。自2017年起,实施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康复五大工程,为全省1924所敬老院配备了14类共计2万余件设施设备,建设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8000多个,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全面实施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发放每人每月50元-500元不等的高龄津贴,惠及220多万老年人。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1.4万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2494个,5个省辖市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26个县(市、区)和单位被确定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医养结合、森林康养试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今年一年,央视新闻联播两次报道河南养老服务成效。

  谁家出嫁姑娘不要彩礼县委书记就出席新人婚礼

  “谁家出嫁姑娘不要彩礼,县委书记就出席他们的婚礼”。河南濮阳市范县县委书记王秋芳曾在全县脱贫攻坚大会上说。今年3月24日,范县杨集乡西桑庄村一名村干部的女儿“零彩礼”出嫁,王秋芳带着县文明委授予的“文明家庭”奖牌和“知书达理好家庭,移风易俗新标兵”匾额上门祝贺。此事一经报道,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点击量超过1亿次。之后,“零彩礼”出嫁的新风家庭在该市不断涌现。而这,只是河南推进移风易俗的冰山一角。

  不仅在婚嫁领域推进文明新风,河南在殡葬领域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村(居)红白理事会普遍建立,促进了殡葬改革,生态节地安葬率逐年提高。目前,全省市、县两级全部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对城乡低收入者身故后的遗体接运、暂存、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给予减免。今年的任务是完成省辖市、县(市)殡仪馆危房改造和50%的环保不达标火化设施更新改造。到2020年,每个省辖市、县(市)将建成1个殡仪馆,火化设施全部达到环保标准,50%的省辖市、县(市)至少建成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50%的乡镇至少建成1个示范性农村公益性公墓。

  办“身后事”无后顾忧。11月26日,全省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工作视频会议召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实施方案》,省政府办公厅配套下发体球网加强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1年,每个省辖市、县(市)至少建成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示范性农村公益性公墓,实现省辖市、县(市)、乡镇公益性安葬设施全覆盖。

  接下来,河南将进一步加强公墓、骨灰堂(塔、墙)等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殡葬需求,稳步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事业发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9年,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鼓点,河南全省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在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在中原更加出彩的道路上,河南民政事业将围绕“三聚焦”发力,更好履行“三基”职责,持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谱写河南更加绚丽多彩的民生答卷。

  从百姓关注的点点滴滴做起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河南全省共有城市社区4140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建成社区服务场所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的规范化社区1500家,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问题,推动了城乡社区大变样,社区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焦作市解放区、洛阳市涧西区、许昌市魏都区成为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其中焦作市解放区“334楼院协商治理”的经验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之一。

  许昌市按照“一有七中心”的标准,即有坚强的党组织,有完善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因社区制宜,充分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在全市打造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示范社区,得到居民的一致点赞。

  洛阳市330个城市社区在普遍建立“18室1厅1站6栏”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和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等,强力推进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濮阳市动员市直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大事有了着落,居民微心愿等小事有了回音。

  …………

  “我们从百姓关注的点点滴滴做起,努力把社区工作做好做细,抓一项成一项,久久为功。”省民政厅厅长鲍常勇表示,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把优势资源集中向社区倾斜,尽快把社区治理创新的“台子”搭起来,吸引更多职能部门参与,共同唱好服务社区群众这场大戏。(本版文/ 图由河南省民政厅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2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