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他们努力用温情铺就受助者归家路

时间:2019-12-1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王 尧

  对于流浪在城市中的“迷途者”,每个救助管理站都是他们归家路程中的驿站。各地救助管理工作者用自己的热情工作和忘我付出,撒播光明与温暖,铺就“迷途者”回家的路途。日前,记者来到四川省乐山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市救助站”),近距离了解这些专门为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而忙碌的人们。

  出乎意料,记者见到的市救助站站长费宏,竟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川妹子。一个忽闪着大眼睛的美丽女子,真能挑起对全市流浪乞讨人员全天候、无缝隙救助的重任?似乎看透了记者的心思,费宏笑道:“副站长樊利军、业务科长魏亚兴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们的战斗力来自整个团队!”

  市救助站建筑面积5048平方米,环抱式建筑大方新颖,共有床位200张。近年来,该站不断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对城区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全方位主动救助。依托“一个家园、一套训练、一间寻亲工作室、一张救助全覆盖网、一个智能救助平台”“五个一”,不断提高站内救助管理质量,改进寻亲服务,有力服务了乐山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流浪者的中转站

  “我们站是流浪者回家途中的一个中转站,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我们想在这短暂的停留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温暖。”费宏说。面对老弱病残幼以及智力障碍等困难群体,市救助站始终坚持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们。

  为确保受助人员中的病患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市救助站和4家医院签订定点医疗协议,2018年又以购买服务方式与乐山市嘉定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该院每天派出两名医护人员来站巡诊,并为长期滞留人员建立医疗档案,确保每位受助人员小病不出站,隐性和突发疾病能及时转诊治疗。

  市救助站年均救助量达2000多人次。为确保受助人员安全,2018年,该站投入30万元在救助区域加装消防自动喷淋系统。同时,对未成年人生活区和多功能区墙面进行粉刷和装饰,打造“冰雪女王”“海底世界”等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主题活动空间。还根据受助人员的身体状况,添置无障碍设施。费宏说:“在保证受助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在站幸福感,这是我们加强服务意识的主线。”

  遵照这一主线意识,市救助站将2018年-2019年列为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受助人员定制了色彩鲜艳的全新春秋装、夏装和冬装,受助人员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加强对物业服务人员的从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强化考核监督,为受助人员提供标准化服务。

  滞站人员生活大变样

  市救助站里有一些长期滞留人员,普遍存在智力障碍、交流障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问题。面对这部分人员,该站的常态化服务标准是“洗一次澡、换一套衣服、理一次发、谈一次心、做一次疏导”。但市救助站并未止步于此,该站还邀请特殊教育老师,采用手语培训、品茗赏乐、绘画手工、互动游戏等带入式的教学方法,对长期滞站人员开展以认知训练、艺术治疗、安全健康、运动康复等课程为主的康复训练。市救助站还依托“璟云平台”,为每位滞站人员进行智力测试,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形成一人一档。

  截至目前,经过5期共计240课时的康复训练,滞站人员的认知能力、反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这为他们将来回归家庭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里有个“嘉爱寻亲工作室”

  每位无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的背后,都有一个日夜渴望他们回归的家庭。市救助站把帮助他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在寻亲工作中取得新突破,市救助站整合站内寻亲工作骨干,组建“嘉爱寻亲工作室”,有着30多年寻亲工作经验、被评为乐山道德模范的魏亚兴,成为工作室带头人。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为站内身份不明滞留人员、流浪精神病人及走失人员寻亲找家。多年来,工作室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寻亲工作方法,除了登报寻亲等传统手段外,还灵活运用“互联网+”平台、公安部门身份信息比对等综合研判技术,先后成功帮助12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园。

  2019年6月,“嘉爱寻亲工作室”成立首支“乐山寻亲志愿服务队”,吸纳社会各界志愿者100多人,带动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寻亲工作,为流浪乞讨的人增加了归家的希望。

  聚合各方接力铺平回家路

  2018年大年三十,下午2点半左右,乐山市彭山路派出所护送周某等5名农民工来到市救助站求助。他们都是彭山区谢家镇人,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某县一工地打工,年底未能及时与老板结清工资,返乡途中在乐山下车时已身无分文,又饿又困又累。

  市救助站及时为他们发放了干粮和水,并立即了解车票信息。当天下午,该站还与警方一同前往高铁站,为5名农民工购票,使他们踏上归途,及时吃上了年夜饭。

  市救助站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形成由民政救助牵头,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联合劝导机制。在“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活动期间和节庆假日期间,市救助站定期开展部门联合行动,实现了全市救助行动的常态化和多元化。

  自2018年起,市救助站积极推进救助进社区活动,向社区发放民政救助“暖冬包”“清凉包”1000多份,在中心城区44个社区实现全覆盖。

  技术升级带来新风貌

  2018年6月,在民政、公安等部门帮助下,市救助站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离家6年的自贡市自流井区受助人员侯莉找到家人。侯莉成为乐山“人脸识别”寻亲成功第一人。

  早在2016年,市救助站主动协调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对长期滞站人员和已安置到市福利院、市精神病医院的受助人员进行DNA采集,录入全国走失人口信息库、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检索匹配。

  自2017年起,市救助站对受助人员进行了“人脸识别”探索,结合公安户籍系统信息,对部分滞留人员身份进行对比核实。今年6月,市救助站在救助大厅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此举使该站成为四川省首个实现“人脸识别”前置化的救助管理机构。

  截至目前,四川省乐山市救助管理站先后被授予全国一级救助管理机构、全国民政系统“优质服务品牌”、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四川省救助管理规范化单位、四川省十佳青少年维权岗等一系列荣誉。但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并未被荣誉所累,面对未来,他们有更多的思考与追求。“我们想引入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工作,把救助工作下沉到每个社区,让每个社区都能参与其中,到那时,我们的工作范围更广,工作力量更强!”费宏满怀信心地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1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