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 旭 通讯员 张伟群 柯建萍
在点击“退票”键后,刘晓红哭了。自从知道大姐正在忍受病痛的折磨,她恨不得立即赶回老家武汉守护在病床边。但想到院里50多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再看看愈发严重的疫情,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春节的刘晓红再一次选择留下。
36岁的刘晓红在浙江省桐庐县生活了14年,目前是桐庐县分水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负责人。2013年,她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这几年一直忙忙碌碌,过年也很少回家。不久前,大姐查出肝癌晚期,这对刘晓红打击很大。
刘晓红姊妹五人,她排行老四,大姐比她大13岁,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艰苦,父母一直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们,她和妹妹基本上是大姐带大的,感情很深。在妹妹们陆续外出工作后,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大姐选择留在武汉照顾父母。
大姐病倒后,母亲几次来电话,希望姊妹几个都能回武汉过年,刘晓红也打定主意,今年一定回家。由于春节前院里事情特别多,她一直没能确定回武汉的具体日期,等到临近过年时,票已经不好买了,她在手机上“刷”了很久才“抢”到一张腊月二十九的票。
随着疫情形势逐渐严峻,刘晓红犹豫了。如果自己回武汉后不能及时赶回来怎么办?院里人手不够工作忙不过来怎么办?类似的问题接二连三浮现在刘晓红的脑海中。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刘晓红最终还是把回家的火车票退了。
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后,刘晓红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也非常担心自己在武汉的家人。正月初一,刘晓红接到通知,养老机构要实行全封闭管理,她第一时间给员工做工作,同时争取家属的理解,让她特别感动的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院里在岗的9名员工全都留了下来。
安排好院里的工作,刘晓红急忙回到自己在桐庐的家安顿了一下,把两个女儿托付给丈夫和婆婆,自己带上铺盖住进了院里。一开始,家里人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平时工作忙起来刘晓红也经常在院里住,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时间会这么长。
由于部分员工提前回家过年了,院里人手不够,包括刘晓红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顶上了一线岗位。每天早上七点老人们吃完早饭,刘晓红就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收餐具,然后给老人们逐个测体温、记录。一开始,有的工作人员还因为人少活多而发牢骚,但看到刘晓红什么活都冲在前面,也就不再抱怨了。
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院里的负责人,很多事都需要刘晓红想办法。防护用品储备不足,她及时联系县民政局帮助协调物资;食材采购不便,她就与周边种植户协商,帮忙把新鲜的蔬菜送到院门口;院里老人用药难,她积极联系村卫生室帮助解决了一部分。
“什么时候放我出去?”封闭管理之初,常有老人这样问。刘晓红告诉记者,平时院里老人们自由自在习惯了,猛然间实行封闭管理,很多老人不适应,让老人们戴口罩更是困难。因此,院里在严格落实通风、消毒、分餐等疫情防控规定基础上,重点是要让老人们理解并配合院里的各项防疫工作。
为了让老人们及时了解疫情防控形势、提高防护意识,刘晓红每天都会让大家收看疫情防控电视节目。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她每次都会把节目录下来,然后组织老人分批到活动室观看,并保持安全间距和室内通风。刘晓红还把有关疫情防控的宣传资料送到每位老人手中,阅读有困难的,她就读给老人听。遇到不服从管理闹情绪的,她也会耐心沟通。经过不断宣传引导,老人们了解了疫情的严重性,也能理解和支持院里的工作,并主动佩戴口罩了。
为了避免长时间封闭管理导致老人出现焦虑,刘晓红经常和老人们聊天,舒缓他们的情绪。天气好的时候,她还分批带老人到院子里快步走、做手指操,并鼓励员工在院子里打羽毛球,为老人们营造轻松的生活氛围,看到有人打球,不少老人都站在窗口围观,还不时拍手叫好。
每天午饭后,刘晓红都会通过视频聊天了解家里的情况。她告诉记者,为了照顾生病的大姐,母亲现在和大姐一家住在武汉市区,73岁的父亲一个人住在郊区老家,这让她放心不下,每次通话都要问问父亲身体如何,吃喝的东西还有没有,再陪老人家聊聊天、解解闷。由于长时间没回家,她的小女儿还赌气不和妈妈视频,这让刘晓红心里很不好受。
院里的老人、年幼的孩子、生病的大姐、独居的父亲、操劳的母亲……刘晓红说,这个春节她过得很焦心,真希望疫情早些结束,那时她要第一时间赶回武汉。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