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慧静 路建英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场,但需要面对告别。真正的告别,往往不是从容的,而是在恐慌里、在麻木里、在不知所措里、在痛苦崩溃里……葬礼是告别,更是学习告别的开始。”
3月24日,殡仪服务情景剧《陪你站在桐花树下》拉开了北京市东郊殡仪馆“至臻至善 逝有所安”主题公众开放日的序幕。该剧由该馆干部职工自编、自导、自演,展现了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士如何在殡仪服务员的帮助下完成治丧,并得到专业的心理抚慰,学会了如何面对死亡、理性告别。
起初,面对丈夫离世,主人公在崩溃、慌乱、无助、不舍等复杂交织的情绪中拨通了东郊殡仪馆的电话。电话那头,殡仪馆服务员询问清楚相关情况后,温馨提示她需要携带的相关资料,并细心安排好后续相关事宜。
“人类面对死亡的应激反应往往是极致的。极致恐慌,也是正常的。深呼吸……”“面对死亡,人的本能是拒绝,想逃避,可是无处遁逃。没关系,我们会帮助你。”殡仪服务员温暖人心的话语总会在主人公手足无措的时候响起,他们耐心倾听她的诉说,照顾她的情绪,小心翼翼保持着分寸。在接运、沐浴、化妆、告别仪式等环节,用专业的接纳、陪伴、倾听、指导、策划、仪式、抚慰等殡仪服务方法和技巧,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让家属得以慰藉。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是曲终人散。带着你们的女儿小树好好生活下去,替他看枝繁叶茂,替他看硕果累累。”“谢谢你们鼓励我、抚慰我、陪伴我开始告别。”情景剧的最后,主人公带着温柔却坚定的力量接受现实,继续努力生活。观摩现场,有的群众不由自主流下眼泪。
活动当天,来自首都新闻媒体的记者以及社区群众、社会工作者、行风监督员代表走进东郊殡仪馆,了解殡仪全流程服务,感受殡葬行业发展变化,贴近殡葬职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就是要向社会各界全方位阐释东郊殡仪馆的行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全面展示我馆规范化、专业化的殡仪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的举措,弘扬文明节俭的殡仪新风尚,打造东郊服务品牌。”东郊殡仪馆党支部书记、主任聂继国致辞表示。
大家参观了汽车队、技能大师工作室、遗体整容室、侍亲沐浴室,观摩请灵服务后,纷纷表示,与自己印象中古老陈旧的殡葬业形象不同,如今的殡仪服务场所让人眼前一亮,处处体现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还富有科技感。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年底北京市殡仪服务技能大师(卫艳茹)工作室申办成功。这支由8名成员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仅28岁,他们不仅有本专业的职业证书,有的还考取了社会工作师、墓地管理员等,有擅长策划、主持、防腐整容、危机处理能力等各方面的技术人才,致力于为治丧群众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亲情化的服务。写有“生命是爱”“生命是记忆”“生命是传承”等字样的暖心理念墙,以及工作室专门设计的“人生大事,后顾无忧”宣传折页和以手绘漫画形式呈现的馆内服务流程介绍等,改变了过去殡葬宣传“生冷硬”的印象,让人感觉更有温度。
“功德苑”告别大厅内,火化室班长吴冲模拟展示了告别仪式及遗体入炉的过程。吴冲多次被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据了解,“功德苑”是全国首个集遗体告别、遗体火化、家属自捡骨灰于一体的多功能殡葬服务场所。东郊殡仪馆也是目前我国首家采用上无线下无轨告别台的殡仪馆,现有火化炉12台,所有火化设备均已安装尾气处理装置,向智慧殡葬、绿色殡葬的目标不断迈进。
业务服务大厅里,一台憨态可掬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台智能客服机器人不仅能实现人机互动,为群众解答有关殡葬政策及业务流程,还能提供馆内的导航指引服务。
此外,业务服务大厅里的收费价格公示栏也吸引了不少行风监督员的关注,记者在公示栏上看到,许多惠民项目已经降至0元。这里还开通了智能管理云平台。
据了解,今年清明节期间,东郊殡仪馆发布了42项便民惠民措施,除了所有商品类收费标准下调10%以外,还包括免费提供安灵仪式、音乐追思会、千纸鹤寄哀思等公益服务,并积极推广“远程代祭”“云直播”、明信片寄语、天堂传音、音乐悼念、系丝带纸牌等“零碳”祭扫方式。
在殡仪引导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心理抚慰室和骨灰堂。骨灰楼设松、竹、梅、菊四个堂室,可提供8000余个骨灰寄存格位,均采用电子门锁启动方式,保证骨灰安全,方便家属祭扫祭拜。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许多参加此次开放日活动的行风监督员表示,经过现场观摩和深入了解,感觉经历了一场生命教育,殡仪馆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贴心服务让生命告别不再那么可怕,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传递着温暖。
■ 延伸阅读
东郊殡仪馆隶属于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始建于1964年,1999年被民政部评选为国家一级殡仪馆,是北京东部城区集遗体接运、冷藏、整容、告别、火化、骨灰寄存等多种殡仪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殡仪馆。目前设有办公室、组织人事科、业务科等五个职能科室和殡仪服务管理办公室、汽车队等四个业务班组。现有员工120人。2022年,该馆被评为第十六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