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厅
近年来,针对民政业务关联度低、数字化基础弱的突出短板,浙江各级民政部门以“互联网+”为改革利器,以民政服务12个条线的“码上办”为抓手,统筹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民政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个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体球网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智慧民政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
厘清民政家底,优化民政服务
立足民政基本职能,牢固树立民政信息化“一盘棋”的理念,细化向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管理事项,逐项明确名称编码、审批依据、办事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要素信息。全省先后开展了4轮事项梳理和规范比对,确定163项民政办事事项,形成了标准化的办事指南和流程,厘清了民政服务底数。立足优化群众办事体验,压缩办事时限,优化办事环节,尽可能减少群众提交的材料。全部民政服务累计精简提交材料259项,平均每项服务压缩办理时限9天,实现了全部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137个适宜网上办理的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和掌上办。全省统建了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等8个业务系统,上至省本级,下至乡镇村社都以此办理业务。比如,社会大救助信息平台,以前申请低保要20多天,现在困难群众通过这一平台,只要使用一张身份证,就可在网上5分钟内办理完低保申请,核对系统可在3天内核对出申请人名下房产、车辆和存款等信息,确认是否具备低保资格。至11月底,全省有低保人员66.77万人,今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7.21亿元,有效解决了“精准”和“聚焦”这个难题。
联通内外网络,方便群众办事
打通民政内部各业务系统,着力编织政务服务为民爱民“一张网”,建设了民政大数据仓,基于政务钉钉建设民政办公平台,全厅均通过手机掌上办公,实现了各类数据实时共享,消除了数据孤岛。联通了省政府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全面对接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和各地为民办事窗口,对外为群众开通了网上申办渠道,对内为工作人员打通了流转审批渠道。连通省大数据局,实现了民政数据自动归集到省政府数据中心,办理民政业务所需数据、证照和材料从数据中心调用共享。比如,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信息在部门中“最抢手”,共享量仅次于身份证,被调用量占全省总量20%。自2006年以来,900余万条婚姻登记数据已制成电子证照,通过省政府数据中心共享。无论是买房、开公司、缴税、子女入学,相关部门都能通过数据中心实时了解,群众不需要带结婚证,仅此一项,全省群众累计少跑520多万次。
打破部门藩篱,创新民政应用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民政厅牵头公安、卫健、教育等十多个部门,在全省开展低保惠民联办、婚育户联办、殡葬身后等“一件事”的服务创新。比如,民政牵头办理的殡葬身后“一件事”,原来从开死亡证明、注销户口到火化、退保、报销等事项涉及十多个部门,办好要跑十多次,花几十天。现在家属只要通过民政联办平台提交逝者和自己的身份证,在联办单上打钩签名后,花1分钟就可办完相关手续,真正以“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同时,系统会自动核对处理信息,防止出现“死人拿低保、社保”的情况。
引入决策分析,探索人工智能
针对民政服务完全数字化和网络化产生的大量数据,浙江通过引入不同的分析软件,建成决策分析系统,服务科学决策。比如通过留守儿童的地域分布、就学、健康等数据分析,建议在26个加快发展县实现农村“儿童之家”全覆盖,并纳入省政府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省民政厅和省大数据局合作,力争明年底让人工智能上线试运行,以后常规性标准化的工作将逐步由人工智能替代,民政工作人员将重点向政策设计协调、智慧民政建设、服务群众一线方面转变。
“互联网+民政服务”对民政部门来说是一场深刻变革,对治理能力建设来说是一次重要机遇,对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来说是一次重大提升。下一步,浙江将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努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力推进浙江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