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以强化急难社会救助为突破口,突出“民生大莞家”“莞爱慈善驿站”等民生服务品牌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多部门协作开展综合救助
居住在东莞市寮步镇的陈明(化名),因一场意外事故左腿高位截肢,无法外出工作,父母又相继患上尿毒症,大额的医疗费用让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寮步镇公共服务办了解情况后,立即联动多个部门并积极对接社会资源,对陈明一家开展综合救助帮扶。为解决陈明父母高额的医疗费用并缓解一家人面临的生活困难,寮步镇公共服务办协助其申请了4000元医疗救济金;驻村“双百”社工协助其申请了“民生大莞家”项目,通过“民生微心愿”为他申请了临时生活救助金2000元、医疗救助金6000元,并为其链接到棉被、油、米、牛奶、面等生活物资,还联系了爱心企业免费给陈明安装了价值1.7万元的假肢辅具。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东莞市不断推动打造政府主导、制度设计创新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宣传、教育、公安等32个部门参加的东莞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2020年创建的“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整合市、镇、村10余个民生诉求收集渠道,对接10余个部门的40余项民生保障政策,形成多部门联合发力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
针对东莞城镇化程度高、外来人口多、流动规模大等特点,东莞市先后出台了临时救助办法、急难救助方案,实行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物价联动、主动发现等机制。同时,不断推动社会救助提标扩围,2022年,全市低保标准达每人每月1200元,社会救助范围逐步扩大至非户籍常住人口。通过统筹推动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相衔接,东莞市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将救助内容拓展至医疗救济、就业扶助、心理疏导、权益维护、服务转介等。
品牌服务锻造“全链条式”救助
13岁的梁某一家居住在约20平方米的房子里,靠其母亲在饭店做服务员的收入维持生计。因梁某一直没有办理户籍,无法就读公办学校,加上家庭困难,无法负担民办学校的学费,只能辍学在家。东莞市高埗镇公共服务办了解情况后,会同公安机关帮他办理了常住户口登记,并为其家庭发放了6600元的临时救助金,帮助其解决学费、生活费等临时困难。之后,又通过“民生大莞家”项目为其修缮房屋,改善了居住环境,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及学习环境。
为及时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需求,近年来,东莞市创建了“民生大莞家” “莞爱慈善驿站”等多个民生服务品牌项目,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救助帮扶。
——以“民生大莞家”为依托,实行“全链条式”救助。“民生大莞家”以强化急难临时救助为重点,对民生诉求通过实时转派、即时办理、合理解决、跟踪问效等流程和环节,实现对原有社会救助政策外困难群众的应救尽救、应助尽助。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解决“民生微心愿”10万余条,其中临时生活救助约占94.5%,帮扶对象中非户籍人口占比约12.8%。
——以“双百工程”为抓手,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全市建成“双百”社工服务站33个、社工服务点191个,聘用近700名专业社工,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2022年,“双百”社工累计入户走访17.4万人次,在册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实现100%建档立卡,协助1.75万名困难群众享受应有保障政策。
——以“莞爱慈善驿站”为载体,实现服务阵地前移。全市设立103个“莞爱慈善驿站”,通过慈善捐赠物品等方式,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食品、衣物、急救外伤药品等,确保有临时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以莞爱志愿服务为动力,促进多元参与。成立东莞市莞爱志愿服务促进会,组建60余支莞爱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基层救助帮扶主题,开展莞爱志愿服务活动2751场次,服务时长超9万小时。
同时,东莞市积极引导爱心企业参与社会救助,其中,莞爱志愿服务队伍链接387家慈善组织及爱心商家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双百社工”链接慈善资金1309万余元;“民生大莞家”吸引1900余家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热心市民加入爱心资源库。
优化流程精准及时救助
通过对社会救助申请、核查、办理等流程的优化,东莞市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质量和时效,对困难群众进行精准及时的救助帮扶。
推动一门办理就近办。东莞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全市33个镇街(园区),下沉至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受理,由镇街(园区)经办机构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落实上门核查精准办。成立市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对全市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开展入户核查,做到入户核查和信息核对两个100%,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建立响应机制快速办。“民生大莞家”在“i莞家”APP、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上开通了一键求助,设立推广专属二维码、专属热线,制作发布社会救助电子地图,实现民生诉求“一键通”呼应、“一口办”接收、“一网通”跟进、限时办理,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