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华
4月1日,春天挂满枝头,北京万佛华侨陵园里,前来祭扫的人流、车流,在清悠舒缓的乐声里,不再那么匆忙,人们的脸上多了些许轻松与笑意。
当天上午,一场“生命如歌”清明追思音乐会在万佛华侨陵园中心文化广场举行。陵园里隐隐播放的曲目就来源于这里——《爱的主题》《伴随着你》《大鱼》《送别》《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这首曲目轻柔优美,因其让人落泪的曲调和动人心弦的美妙音律而闻名全球。曲目描述了守护和陪伴的主题,表达了永远在一起的情感和渴望。”记者在一个演奏曲目介绍展板上看到。
“这些曲目是从众多世界名曲或者影响深远的影视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我们想通过追思音乐会这种文明祭扫方式,让人们转变观念,告别陋习,从音乐中感悟生命、汲取力量。”北京万佛华侨陵园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除了4月1日、2日、5日组织现场演奏及双侧LED屏幕实时传音、循环播放以外,今年还推出了鲜花祭扫、网上纪念等绿色祭扫方式,“以此倡导社会大众以音乐追思等更为文明、低碳的方式祭奠逝去的亲朋。”
音乐抚慰,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干预手段,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音乐抚慰已经在很多国家盛行,医学界通过临床试验认定,音乐对放松身心、缓解悲伤、振作精神等都很有效果。据专家考证,从现代科学看,音乐具有人际和社会作用、生理和物理作用、心理和情绪作用,不同的音乐可以帮助发展听觉、视觉、运动、语言交流、社会认知,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准确表达自我情感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目前音乐抚慰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临床治疗和心理干预上,引导人们走出悲伤情绪,重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观众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妈妈,倚靠在椅背上,眼睛似闭非闭地望着演奏台,指尖偶尔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演奏者的弹奏微微颤动。音乐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她:“阿姨,刚才看您听得入神,很懂吧?”
“也不大懂,只是觉得听着听着心里安静、放松下来了。”原来,她的父母安葬在万佛华侨陵园,“刚给他们献了花,下来的时候看到这里有音乐会,就坐下来休息一下。其实,只是听了两首曲子,感觉很好!”
“您想到了什么?”
老妈妈沉默了好一会儿,眼圈泛红继而湿润起来,“想起了我的母亲,记得当初,她总爱带着我们唱歌。去世时,我们来到她的床前,唱的就是《茉莉花》。”此时,老妈妈已是声音哽咽,眼泪夺眶而出。
在现场,记者被音乐会的氛围包围着。很多观众——老人、中年人,还有不少年轻人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拍照、摄像。
本次音乐会上演奏的9位乐手来自北京德音爱玥乐团,均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他们中有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开展“高雅音乐进高中”活动的实践者,也有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等知名学校的音乐教师及校乐团专业器乐演奏指导,还有曾与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合作、参与多场实景演出的年轻音乐达人。乐团负责人申钰菡介绍:“还是第一次来到陵园演奏,并没有感觉不适,反而觉得温馨感人!我们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去诠释音符,生命很短,但音符很长,生理年龄无法逆转,但我们可以用音乐传递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使逝者的精神长存。”
在音乐的烘托下,一切似乎变得美妙起来——
陵园里,鸟鸣啾啾,流水潺潺,人们或手捧鲜花,或提着祭品,或拄着手杖、背着背包,向“畅春园”“妙音园”等园区走去。
各园区里,迎春花开,曲声悠扬,前来敬花的人、擦拭墓碑的人,还有拎着水桶到附近水龙头取水的人,往来相让。一阵微风吹过,玉兰花、桃花花瓣随风飘洒……
登高望远,迭峦群山、碧空白云、春光无限;近处,城市的楼群间,往来的车流穿梭,忙碌而生机盎然。
生命如歌,生命也如花。花开花落,歌声悠远。人生岁月里,愿所有的人珍惜现在、珍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