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转型发展路正宽

时间:2019-11-2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苏天真

  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体球网做好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自此拉开了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序幕,实现了服务场所从无到有、服务范围由点及面、转型发展行稳致远的三个历史性变革。

  从无到有,实现全省覆盖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有360万人,数量大、分布广、困难多。虽然各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基础薄弱,统筹亟待加强,机制尚不健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困难问题显现。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制定颁布《体球网做好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投入1.4亿元,在全省1552个乡镇(街道)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服务中心),在每个农业县的县城和需要的乡镇分别建设一所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形成,为救助保护打开了一扇窗户。“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有了落脚点。”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的刘威如是说。

  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家”里温暖了,流浪的人就少了。之前安徽每年救助流浪未成年人约5万人次,此后每年也就2000人次。

  坐落在航华路1281号的蚌埠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中央财政投入420万元,是全省最大的救助保护机构。“2008年8月8日投入使用,实现了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服务场所从无到有。日保护救助量约25名,年救助1800人次,中心配备专职文化教师、心理辅导师。以法制教育和心理矫正为主,文化教育为辅,实行军事化管理和家庭式生活相结合的主导模式。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由此步入快车道。”时任蚌埠市社会救助站站长门建林介绍道。

  随着各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陆续建成,安徽省政府在2013年的民生工程项目中,对没有救助管理机构的56个县新建兼具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功能的救助服务场所,实现了全省救助机构县级以上全覆盖。

  攻城拔寨,探索建立试点

  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现象逐步得到控制,安徽各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2014年在蚌埠、滁州、池州、马鞍山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试点,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帮扶干预”联动反应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推动建立“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格局,为全面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提供实践基础和政策依据。

  如何确保如期完成试点目标,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安徽民政迎难而上,创新方法,首先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更名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逐步将职能从单一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调整为给处于监护风险状态的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试点中的难点、痛点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试点为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全面推开提供了路径和样板。”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周苏这样评价。

  安徽试点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2015年,儿童保护督导员、儿童保护专干覆盖全部乡镇(街道)、村(居)的“池州样本”成为全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助推器。2017年6月,蚌埠市救助管理站“全国首例民政部门申请异地撤销监护资格案”胜诉,为全国同类监护干预提供成功判例,《人民日报》等媒体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唤醒了“沉睡的法条”。2018年,怀远县申请撤销被锁狗笼兄妹父母和爷爷的监护资格案,彻底解决陷入生存困境的未成年人成长与监护难题。

  安徽民政向试点创新要动能。池州市以市、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平台,依托民政所、社区、村构建蜂窝式保护网,确保政府兜底救助保护;制定“你发现,我报告”责任制,并及时解决报告的问题;组建“救助保护信息受理中心”,将救助和未成年人保护热线进行整合,统一受理;开辟专家咨询信息库,实现三方通话服务。池州市每年救助保护未成年人3000多人,以指纹采集和信息二维码标识,存入信息档案库,进行跟踪保护。

  如今,池州市以全面落实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收养安置、生活标准、医疗康复、教育发展、生活居住、成年就业等法律权益为重点,改善未成年人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

  爬坡过坎,迎来全面发力

  全省同步平衡推进的背后,是政策创新、机构设置、财政保障、社会参与的同频共振。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从“传统被动式”服务,升格为 “拓展主动式”服务。

  在安徽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韩成武看来,转型升级是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进步和优生优育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残障儿童越来越少,因病致贫、天灾人祸等陷入困境和事实无人监护儿童成为政府兜底保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今年以来,安徽在总结以往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同步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出台《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行动方案》,明确转型升级目标任务和政策设定。按照提供优质高效救助关爱保护原则,将《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调整为《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归省流浪乞讨救助指导中心管理,率先设置省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门机构。

  在转型升级实践中,安徽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在年初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时,专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资金1823万元,占全部资金总量的20%。

  与此同时,各级民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优先选聘村(居)儿童主任,协助第三方实施救助保护线索收集、监护调查评估、跟踪回访、监护教育指导、监护支持、监护资格转移诉讼等,健全的服务体系成为干事创业的保障。

  以蚌埠市为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完善,针对部分未成年人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监护意识弱、方式不当、精力有限、监护能力不足等问题,采取增配辅助人、指定督导人的监护方式,有效填补监护链接缝隙,防止因监护原因发生事故。高新区秦集镇事实无人监护的困境儿童宫氏三姐弟因此实现了“我想有个家,有一个不透风、不潮湿的家”的梦想。

  宫氏三姐弟的父亲病故,妈妈重病,一家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蚌埠益点阳光爱心公益协会得知他们的境遇后,启动“冬日暖阳”项目,及时制订帮扶方案。从今年3月起,聚集社会力量为他们建新家,几个月后,近百平方米的“阳光小屋”建成。

  每逢周六,益点阳光志愿者准时来家里给三姐弟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陪他们做游戏。市社工协会将其列入“爱佑基金会”特殊关爱保护项目,每月打卡发放500元困境儿童保护生活补贴和300元的“叠加监护”费。还有一位爱心人士每月资助他们200元善款。

  “在认识那么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和同龄人相比,生活给了我们更多的苦难,看着快要倒塌的房子时,不知道未来和希望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如今,我们是幸运的,因为遇见这么多好心人,给了我们爱心港湾和温暖的家。”姐姐宫小小(化名)说。

  “蚌埠的‘叠加监护’给全省创新监护方式方法提供了示范,丰富了社会监护内容,通过前移政府监护兜底责任,使53名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成功更换监护人,24名监护失控或监护不当的得到及时纠正。安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从‘传统被动式’向‘拓展主动式’转变,显示出了叠加监护的创新成果。”韩成武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1.22)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