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三秦大地时,民政福利园区的工作人员已开始一天的工作,厨房里飘出了饭菜香味,房间里不时传出儿童的欢笑声,园区广场上可见晨练的老人……
几乎同步,在建的民政福利园区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划破宁静,工人们也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不久后,一个个设计理念领先、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民政福利园区将投入使用……
从2016年起,陕西省民政厅连续3年全力推动全省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推广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流浪救助等服务机构集中建设的民政福利园区,打造民政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探索出一条县级民政福利园区建设管理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8个县(区)建有民政福利园区,覆盖率达44%。在民政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中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近千人,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民政福利园区已成为陕西省推进民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模式。
9月初,记者深入渭南市、汉中市、韩城市等地,实地探访了7个县(区)的民政福利园区。
破解瓶颈——
规划引领,建管并重
为什么要在县级集中规划建设民政福利园区?
“破解县级民政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单体规模小、功能单一、重复建设的问题,实现集中建设、集中管理、集中服务。”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戈养年的一席话,道出了推广福利园区建设的初衷。
陕西省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整体投入少,服务设施点多、面广、线长,加之全省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尤其是民政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民政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硬件设施建设的滞后便是制约服务能力发展的最大瓶颈。”戈养年告诉记者,“以破解这一瓶颈为突破口,我们先行先试,把多个项目向示范点集中,在示范点形成民政工作链,打造精品项目,突出示范引领。目前,已在关中、陕北、陕南分别打造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民政福利园区建设。这也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在2018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研究本地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状况,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规模小、分布散、设施差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适度整合,推进集中建设、集中管理、集中服务’要求,实现民政资源共享共用。”
民政服务不只体现在设施建设上,更重要的是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建管并重,才能确保民政福利园区效益最大化。陕西省民政厅对福利园区建设有明确要求:对政府主体责任之外的设施,坚持社会化改革方向,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模式,尝试引入社会化管理运营,降低行政成本,让专业人士参与管理运营,确保园区建得起、用得好,服务对象得到真正的实惠,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今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陕西省民政厅还出台了《体球网加强全省民政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管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管并重、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编制《陕西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2019-2025)》,明确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分为补短强化期(2019年-2020年)和完善提升期(2021年-2025年)两个阶段实施。意见和规划的出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建设指南。
打破传统——
整合资源,集约管理
“从2016年起,每年省民政厅都组织召开民政项目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年度重点任务,通过现场观摩、大会交流,推广民政福利园区建设模式。”陕西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处长王永泉告诉记者,“省民政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民政部门的积极作为,才有了今天各地民政福利园区建设的喜人成果。”
建设县级民政福利园区,最明显的成效是什么?
“打破传统意义上民政服务机构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以集中投入取代过去的分散建设,整合资源,集约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运营成本,有效提升民政服务保障能力。”渭南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永创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可节约民政服务机构管理运行成本2000余万元。”
以前,县级的民政服务机构,大多位置偏远、规模小、硬件设施条件差、入住率普遍偏低。而集中规划建设民政福利园区,避免了分散建设、分头管理,只需一次征地,集中建设民政服务设施,相互利用公共区域,既可节约建设成本,还可降低服务成本,成规模的园区效应,还能成为城市景观,有效提升民政形象。
位于陕南的汉中市,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积极争取把各类民政建设项目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和财政投资项目总盘子,在坚持服务功能不变、建设规模不减、资金渠道不乱的前提下,将民政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降低项目建设和后期运行管理成本,着力打造新型民政园区,成为陕西省推进民政福利园区建设的先行先试者。
而位于关中平原的渭南市,在民政福利园区建设中,推进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截至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中已有8个建有民政福利园区,其中,6个投入运营,有力提升了全市民政服务保障能力。该市探索总结出的“一体化引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多元化服务”的民政福利园区“全域规划”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为确保民政福利园区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市、县两级民政部门普遍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抓、动态跟踪、挂牌督办制度,坚持将工作重心推向建设一线,主动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民政部门将内部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相结合,将项目建设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估与跟踪监督相结合,力争把民政项目建设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
在民政福利园区运营服务中,陕西省还探索创新“大开放,小封闭”管理模式,即每个福利园区中,单体的民政服务设施都是封闭管理,公共区域开放共用,既实现了公共资源共享,又便于管理,更有效确保服务对象的安全。各县(市、区)还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理念,以推进民政服务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完善服务体系,明确服务标准,推行日常管理标准化、配套设施标准化、园区运营标准化、服务团队标准化,同口径对服务对象进行统一管理,集约贴心规范化的管理服务。真正让入住者住有美居、病有良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育,将园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综合服务的样板、功能齐全的乐园。
示范先行——
立足民政,服务社会
渭南市华州区社会福利园区、合阳县社会福利园区、城固县民政福利园区等,属较早一批建成使用的园区,结构紧凑,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周到。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精细的服务,除兜底保障民政服务对象外,还吸引了大批像爱好文学的东志文、喜好绘画的“乡土画家”苗在民等社会老人入住。
西乡县统筹规模、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民政福利园区建设。从2008年起,县委、县政府将民政建设项目列入重要工作议程,通篇布局、超前谋划,一次性在县城核心区征用土地120亩,聘请专业设计单位按照民政各类管理服务机构功能进行顶层设计,分年度逐步实施。园区集社会救助、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保护、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为一体。建成后,县级各类民政服务窗口一并整合进驻民政综合服务大厅,各类民政业务单位实行集约化办公,民政业务将实现“一站式”办结。
采用“PPP+政府直投”模式建设,是韩城市社会福利园最大的亮点,园区包括四大板块、十个功能区。其中,社会福利综合服务区中的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军人疗养中心、社会福利院属于财政直投民生福利类项目,建成后由政府运营管理。社会老人托养中心、医疗护理区、候鸟式养老公寓、健康养老产业综合服务街区、餐厅及其他配套设施以PPP模式运作。由社会资本和政府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及移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社区,陕西省最高端的综合社会福利园区。通过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区域面向全体市民开放,先进的服务理念、专业的服务模式将普惠全体市民。
蒲城县的民生苑,兼顾公众休闲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致力打造成集健康、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景观城市公园和县级规模最大、服务功能齐全、兼备秀丽风光和蒲城特色文化的福利园区。在园区景观设计上,以山水园林为骨骼、以蒲城历史文化为肌理,建成康宁苑、静德苑、彩祥苑、春和苑4个景观区域,包括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9个单体项目。
随着一个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民政福利园区的建成投用,不仅为民政兜底保障对象提供了全面周到的服务,公共便民资源的共享共用,还将辐射便利更多普通百姓。一个个外观精美、景观别致的民政福利园区,也将成为城市的地标,民政的为民爱民暖流将润泽更多三秦百姓。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