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干部返村当书记 ——记山西省临县白文镇庙坪村第一书记乔伟顺

时间:2019-09-1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编者按: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9月1日至7日,本报记者随赴山西省脱贫攻坚督查组在吕梁市方山县、临县等地开展实地督查。督查期间,督查组发现吕梁市环城高速机场连接线管理养护中心副主任、临县白文镇庙坪村第一书记乔伟顺,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修路、栽树、建温室大棚种植食用菌的 “富民强村”事迹,十分感人。他的做法,对于民政干部驻村扶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湫川河畔,一排排温室蔬菜大棚,给山西省临县白文镇庙坪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村民们穿梭于香菇菌棒之间,忙着采摘、分级、装箱;山上,绿油油的核桃树结满了一粒粒“金果果”;村里,一栋栋二层小楼整齐林立,八条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到家家户户,道路两侧的数百盏太阳能路灯引人注目。中秋节前夕,庙坪村这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获频频点赞。

  庙坪村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年前,庙坪村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房屋老旧,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贫穷导致全村80多个大龄青年娶不上媳妇。没几个人能想到,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今日远近闻名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谈及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人朝驻村第一书记乔伟顺伸出了大拇指。

  摸清村子脱贫的底数

  2011年,庙坪村“两委”进行换届选举。深感村子贫穷落后,村里的35名党员认为,要选出一个带头人,改变村子落后的状况。经过多次讨论,大家把村民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从村里走出、在吕梁市交通局工作的乔伟顺身上。当年11月,村里正式选举,乔伟顺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回农村老家当村官?得知这一消息,乔伟顺家人的反对接踵而来:家乡穷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能否担起这副担子?从吕梁市区返回农村工作,家里人尤其是两个孩子怎么办?万一干不好,可是要被父老乡亲戳脊梁骨的!乔伟顺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经过了不少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回农村,希望用自己所学尝试帮村里蹚出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只要我们全村人团结一条心,合力一股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上任伊始,在全体村民大会上,乔伟顺表态说,再也不能这样穷,再也不能这样过,坚信庙坪村一定会摘掉贫穷的帽子,改写贫穷的历史。

  上任后不久,乔伟顺就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走遍了全村的沟沟坎坎,摸清村子发展的底数。经过多方走访调查,认真梳理,乔伟顺将庙坪村的整体村容村况概括为“五多、五少、五差”:“五多”是贫困户多、老弱病残多、光棍多、邻里纠纷多、不务正业的多;“五少”是富裕户少、强壮劳力少、工副业少、集体经济少、有文化的少;“五差”是自然条件差、文化教育差、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差、集体经济创新发展能力差、村容村貌差。

  面对“五多、五少、五差”的村情,乔伟顺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村里要发展,必须要靠产业来支撑。加快以修路、栽树、引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山上,营造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起绿色“银行”。山下,在沉睡荒废了几千年的湫川河滩里“淘金”,大面积新增土地,一部分用于招商引资兴办企业,一部分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破解村民增收难题。

  小香菇发展成大产业

  纸上谈兵易,知行合一难。有了发展产业的初步思路,可第一步怎么迈出去?启动资金从哪来?怎么发动村民一起干?

  当时,村里账上没有一分钱。乔伟顺不但拿出自家积蓄,还通过朋友垫资、土地抵押等方式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为修路、栽树、温室蔬菜大棚等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基础。村委主任郝二小回忆说,为赶进度,那几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不闲着,大年初二乔伟顺就领着他们村干部开始忙碌起来。

  2012年12月,乔伟顺带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40多人到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蔬菜大棚。在寿光,乔伟顺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庙坪村一亩地一年产值不超过2000元,寿光一亩地产值高达8万元。人家干一年顶咱们干40年,干两年就顶咱们干一辈子!

  这笔账,村民记在心里,涌动起干事创业、建设家园的激情。乔伟顺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受到的触动比较大,羡慕之余也树立了建蔬菜大棚的信心。村里组织23户村民成立了临县庙坪村丰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蔬菜大棚,6名村干部带头每人入股10万元。在北京开饭店的乔金山回到村里入股10万元……

  2014年,乔伟顺接下了驻村第一书记重担,通过几次考察,最后选定了食用菌种植培育项目。据乔伟顺介绍,临县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县,全县拥有红枣林面积82万亩。利用这一优势,在中直机关定点帮扶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院士团队的指导下,成功研发并批量生产枣木菌棒。利用枣木菌棒培育的“枣木香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深受市场欢迎,远销北京、福建、广东等十多个省市。

  从2012年到2015年,庙坪村累计投入3000万元资金,发展诸多产业。注册成立了以蔬菜、食用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丰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44个蔬菜温室大棚和40个香菇出菇棚。同时,配套完善建设小型恒温育菌室、冷库、食用菌生产车间以及其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备。目前,生产食用菌棒能力日达4万袋,年产蔬菜120万斤,今年总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

  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2018年5月,庙坪村里唱起了大戏,高改俊老人的儿子乔海平也从外地赶了回来。让他疑惑的是,70多岁的老母亲不但不要自己给的养老钱,还给自己几百块,让给孙子孙女买点好吃的。老母亲这钱从哪来的?

  乔伟顺为乔海平解开了这个疑惑:每年6月到9月,蔬菜大棚里的香菇出棚,高改俊老人到大棚里帮忙,负责剪香菇根。几个月下来,可以赚1万元左右。老人钱包鼓了,出手自然就大方了。

  乔伟顺告诉记者,庙坪村主要采取三种产业脱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一是“公司+贫困户+劳务”模式,吸纳庙坪村及邻村120多个贫困劳动力在公司就业,从事食用菌袋生产、种植、收购、筛捡、运输、销售等工作,人均年收入可达2.6万元,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二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周边赤普浪、南庄、张家沟、都督等4村92户贫困户组建合作社,修建香菇大棚,园区前期提供菌棒和技术服务,贫困户种植,公司保护价回收,统一对外销售,户均年纯利润达4万余元。其中,南庄村12户贫困户流转土地27亩,建起26个香菇棚,到9月份已出菇30万公斤,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三是“农光互补”模式,利用公司日光温室空间,建设500千瓦光伏电站一座,纳入全县光伏扶贫范畴,可助14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里100多户人家盖起二层小楼,200多户人家购置了小轿车,80多个光棍汉娶上了媳妇……说起村里的这些变化,乔伟顺高兴不已。在庙坪村建设工地的彩钢棚里,乔伟顺已经住了8年。“未来,还要在这里继续住下去,撸起袖子加油干,引导村民自己动起来,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乔伟顺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9.16)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