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我们感受着一段段离别的故事,却又期待着见证一次次团聚的希望。”北京市门头沟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震的话,是对救助管理工作者的经典画像。今年“五一”前夕,北京市各救助管理站抓紧开展跨省护送工作,帮助多位救助对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北京救助管理工作者,再次见证了一幕幕感人而又温馨的亲人团聚场景。
一位耄耋老人的道谢
4月24日子夜时分,密云区石城镇派出所的民警将一名街头流浪乞讨人员送到了密云区救助管理站。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家乡在哪里吗?家里都有什么亲人?”工作人员耐心询问,被送来的男子却一脸茫然,一声不吭。
暮春的北京已十分温暖,这名男子身上穿的却是冬季的服装和棉鞋,随身携带的破旧袋子里,装了几根发霉的玉米棒。见此情景,工作人员赶忙带着他洗澡、吃饭,为他换上新衣裤。
男子一直沉默不语,身份核实工作遇到很大困难。工作人员一边将他妥善安置,一边在今日头条和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示。很快,小伙子的身份于24日当天就通过公安机关人像比对系统得到确认,当地派出所也迅速联系到了他的家人。
“已经整整10年没有孩子的消息了,我们好想他啊!”他的父亲老李潸然泪下,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10年前,我和孩子妈妈总因琐事吵架,孩子因此产生抑郁倾向,经常三天两头不回家。没想到,最后一次离家出走,一别就是10年!”老李说,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曾经到河北、山东等地一边打工一边寻人。
怀着急切的心情,老李于4月24日当晚就从家乡坐火车到达了北京,并在密云区救助管理站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孩子。面对着泪流满面的老父亲,受助对象表情木讷,不愿开口说话,也不愿跟父亲回家。工作人员敏锐地发现,父子俩的心里还存在着一堵隐形的“墙”。为了打开受助对象的心结,密云区民政局副局长郭立新带着心理辅导老师来到救助管理站,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经过长时间的沟通谈心,小伙子抗拒的情绪有了缓和,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考虑到受助对象的特殊经历,也担心他在路上情绪失控再次走失,密云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建国当即决定,与其他三位工作人员一起驱车将他护送回家。一路上,老李一直搂着孩子,嘴里轻轻诉说着多年来的思念。
25日傍晚时分,经过1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工作人员将一家人安全送到了家。受助对象的爷爷奶奶已是耄耋之年,两人互相搀扶着早早在门口等候。奶奶拄着拐杖,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感谢。爷爷则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久久不放:“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帮我们找到了孙子,还大老远给送回来,真是太辛苦了!”老人哭着说。
一张1988年签发的身份证明
70岁的老郭和63岁的老赵,相识于三四个月前。彼时的老赵还是一名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看着老赵可怜,老郭便让他住在了自家的院子里。
今年4月19日,老郭来到平谷区救助管理站,向工作人员讲述了老赵的相关情况,请工作人员帮忙给老赵找家。得知这一信息后,工作人员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开车到南独乐河镇将老赵接回了救助管理站。
老赵属于轻度智障人员,他的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到站时衣着干净整洁,精神面貌也很好。平谷区救助管理站站长刘海军告诉记者,老赵身上穿的都是老郭送给他的衣物。
老赵随身携带的东西很少,工作人员只在行李的夹层中发现了一张身份证。那是一张签发于1988年的老式身份证,两面的塑封已经严重磨损,证件上姓名、地址等信息都是手写的。
“湖北省监利县……”“42242558……”几个简单信息,让工作人员兴奋不已,他们立刻通过公安机关核实老赵的身份。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查到老赵的相关信息。
难道是因为老赵在外流浪多年,身份证已被注销?带着这样的疑虑,工作人员又与监利县救助管理站取得了联系,请工作人员带着老赵的照片到村里帮忙核实情况。
4月21日,好消息从监利县传来。经现场核实,上车湾镇确实有一位离家30多年的村民,与老赵的情况十分相符。在进行视频通话时,当地的村干部一眼就认出了他。“老赵,还记得我吗?我们两家相差只有100米啊。这么多年,你去哪儿了?家人和村里人都很担心你。”看到老友,电话这头的老赵也高兴得不停点头。
31年来,老赵的父亲和哥哥相继离世,两个妹妹都已出嫁。已85岁高龄的母亲,听到儿子的消息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老人多次迫切地表示想尽快见到儿子。
4月22日,刘海军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带着老赵踏上了回家之路。刘海军告诉记者,老赵得知自己要回家,高兴得一夜没睡。对老赵来说,这条回家的路,他已经期盼了太久太久。
15个小时、1300多公里,刘海军一行顺利地到达监利市救助管理站。见到亲人后,一家人激动地相拥在一起。老赵的家人还特意制作了一面写有“倾情救助,为民排忧”的锦旗,赠送给平谷区救助管理站。
四次人脸比对后的归乡路
一米八的大高个,长相清秀俊俏。在门头沟区救助管理站里,这个名叫“大山”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
大山性格内向,经常一个人安静地蹲在角落。他待人很友善,有时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正因如此,门头沟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心里总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帮大山找到家!”
说起对大山的救助,要追溯到11年前。2010年10月22日,门头沟区斋堂镇派出所民警将在街边流浪的大山护送到门头沟区救助管理站。因智力存在障碍、说话言语不清,在无法辨别身份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为其取名大山。
站长李震介绍,多年来,工作人员一直在想办法为大山寻找亲人,先后三次为大山进行人脸比对,都无功而返。大家还经常借助日常生活和文娱活动等契机关注大山,尽最大努力在他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节,公安机关为大山进行第四次人像比对时,终于在系统中出现了一名和大山相像的人员。“虽然比对结果只有88%的相似度,但是我们能确定那就是大山年轻时的样子。”李震高兴地说。
比对信息显示,这名人员的姓名不详、户口信息被注销,只保存着身份证号码和一张黑白照片。根据身份证号码,最终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确定了大山的身份。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对大山的返乡护送工作定在了今年“五一”前,三名工作人员一起陪着大山乘坐高铁回到了家乡。
临行前几天,工作人员就感受到了大山的变化。一直安安静静的大山有了情绪的波动,眼睛里闪现出了期盼的目光。回家的路上,大山非常兴奋,对外面的事物感到新鲜有趣。大家一丝都不敢放松警惕,生怕他再次走丢了。
历经6个小时的车程,大山见到了十几年未曾谋面的亲人,姐弟三人紧紧地拥在一起,抱头大哭。面对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受助对象与亲人团聚的情景,担任救助管理站站长多年的李震已经历过多次。每每回想起那一幕幕,李震总是感慨万千:“我们感受着一段段离别的故事,却又期待着见证一次次团聚的希望。寻亲返乡之路很难、很苦,但又充满希望和温暖,我们会一路向着温暖前行。”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