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2020年,天津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用心用情打造了天津民生保障的新高地,用民政之作为反射党的阳光温暖。
聚焦党建引领
2020年,天津民政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站位推动党的决策部署在天津民政领域落地生根。同时,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自觉。
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将民生冷暖作为最重要的考量。为了制定更加精准、贴心的政策,天津市民政局党组带领党员干部经常与群众见面谈心,了解民生需求。全市民政系统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了全员出动、全城覆盖、长期坚持的“筑基”工程,在实时信息平台的大屏上,2.9万名民政党员干部化成了一个个小红点,不分昼夜地闪动在津沽大地的每个角落。在困难群众排查解困项目中,共上门访查了350万户群众,发放421万份民政政策一目清明白纸,填写了160万份有效问卷,解决群众困难诉求1.7万个,对2375户边缘困难家庭给予精准帮扶,调整完善了覆盖救助、养老、社区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养老服务和社区治理项目中,访查了全市1780个社区、900个老人家食堂,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家食堂建设。在疫情防控专项访查项目中,处级党员干部一人带一组包保一方,与16个区民政干部联合,下沉到养老机构、街道社区,与基层干部并肩作战,查问题、送物资、送服务。在殡葬专项排查项目中,深入推动《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地实施,坚决排查违法行为及线索。为满足群众在清明、寒衣节时寄托哀思的心愿,推出网络祭扫、代亲拭墓、集体共祭、踏青遥寄等文明祭扫方式。
以完善政策创制为着力点,疏通政策层面堵点,逐个击破民生民政领域难题。协助市人大修订《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取消设立许可,增加医养结合,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设施统筹规划,推动多种模式融合,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推动出台《天津市街道办事处条例》,为街道办事处依法履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法律依据。出台了加强养老机构监管、完善分类救助、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改进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村(居)民自治章程工作指导意见、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等各方面一揽子含金量十足的民生保障政策。
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在推动政策创制、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等方面下功夫、谋突破,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京津冀三地签署《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30个专项协议,推进“通武廊”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深化社会救助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合作,搭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交流互动平台,密切婚姻登记、骨灰撒海等社会事务领域合作和联合执法工作,高质量打造了京津冀民政领域共享互联、交流合作的协同发展品牌。
聚焦疫情防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天津民政迅速启动战时机制,周密做好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不负党和人民群众的答卷。
拿出最硬核的措施——疫情突发时,迅速实行民政福利机构全封闭管理,严把入口、自我保护、监控“三道关”,协调配发口罩、体温计、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进入秋冬季疫情防控后,坚持防患于未然,一方面主动消除隐患,对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对6000余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另一方面做好应急预案,通过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备足物资、实景演练等方式提升综合应对能力。
拿出最实在的帮助——为了缓解养老机构压力,及时拓宽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保险范围,降低风险、保障运营。提前发放养老机构上半年运营补贴2744.5万元,下达一次性防疫补贴497万元,为养老企业减免租金约200万元,与银行合作推出养老信贷服务项目,帮助养老服务企业渡过难关。
守护最弱势的群体——推出社会救助“直通车”微信码,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启动绿色通道。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取消入户调查等环节,采取承诺制先行审批,材料容缺后补。3-6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发放。对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核定家庭收入时每月扣减务工成本500元。开展外来流动人员解困帮扶,共救助外来人员607人,救助资金74.6万元。加大街面巡查救助力度,强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留守老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等特殊群体居家关怀照料联络。
发动最广泛的力量——充分发挥民政牵头作用,把社区作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主战场,市区数百名干部下沉社区值守,发动3.7万余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实施网格化管理。启动“筑牢心理防线打造安心社区”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项目,整合55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社工机构,招募267名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为社区工作者、困难群众家庭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约2000人次。为街道(乡镇)拨付专项经费,扩大居委会办公经费和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制定落实城乡社区工作者补助政策,为其全部办理疫情防控保险。动员全市社会组织发挥专业能力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发动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募集社会捐赠6.59亿元。
坚守最末端的防线——第一时间补充应急防护物资,细化设置应急专用通道等环节,成立应急队伍24小时备勤值守,殡葬服务机构关闭非必要性公共区域,暂停遗体告别、祭扫等服务,缜密、高效、稳妥完成了各类保障任务。
聚焦脱贫攻坚
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天津民政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高质量落实扶贫任务、做好对口支援,全力以赴助力脱贫攻坚。
提高政治站位,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以上率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天津市委、市政府体球网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林带队到青海、新疆深度贫困地区一线实地调研推动帮扶工作。局党组成员和局领导分组带队多次赴河北、甘肃、西藏、新疆、青海等对口支援、挂牌督战地区,签署合作协议、开展项目对接。
动员社会力量,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在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中,天津民政将党建引领贯穿始终,以“听党话、跟党走”为号召,开展“党旗领航·聚力发展”系列活动,通过抓实社会组织党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力,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扶贫资金和项目连年增加,今年达到4630万元。在助力挂牌督战村脱贫工作中,96家社会组织与新疆、甘肃的46个挂牌督战村结对,投入资金404.8万元。创新帮扶方式,通过网上扶贫购物平台直播带货、团购等方式“以购代捐”,帮助新疆于田4个挂牌督战村销售农特产品40余万元;开展“津夏助学·益路有你”公益助学项目,为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五所小学1000名贫困学子募捐100万元助学款。
集聚优势资源,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天津民政连续三年超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平均年度增幅超过62.5%。多管齐下扶贫、扶智、扶志,为对口合作、帮扶地区提供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养老院院长和护理员8133名;与甘肃十户贫困户结对认亲,拨款50万元援建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福彩中心党支部与新疆巴格贝希村开展支部共建,安排40万元帮扶资金专项用于当地康复照料中心建设,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实现“输血式”帮扶向“输血+造血式”帮扶转变。
聚焦特殊群体
民生无小事,点滴总关情。天津民政始终将“一老一小”的生活质量、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流浪乞讨人员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衣食冷暖记挂在心上,用一个个实打实的惠民举措,筑牢兜底保障网。
当好困难群众的守护者——连续四年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标准。今年,克服疫情影响坚持继续提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010元、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1870元、农村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1530元、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303元。对困难群众、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分级分类网格化管理,做好“人户分离”困难群众服务保障工作。定期开展困难群众筛查工作,完善发现预警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核发放,全市共18万人享受补贴政策,发放资金4.6亿元。启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寻亲服务,与公安部门合作开展二次人脸识别,实现滞留人员“去存量、缓增量”,全年共帮助280人寻亲成功。
当好银发一族的服务员——全市新建养老机构40家,新建照料中心107家,新增社会化运营照料中心240个。落地助餐试点,共设立老人家食堂1591个,享受政府助餐补贴的老年人34万人次。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推进智能养老。持续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行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发布《养老服务基本术语》等7个标准,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当好祖国花朵的好园丁——充分发挥民政牵头作用,协调多方力量,建立多层次关爱保护体系。上调孤儿基本生活费,调整后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257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儿童基本生活费参照散居孤儿标准全额执行,机构集中养育孤儿为每人每月2590元。规范儿童福利机构送养,开展专项排查。优化设施配置,推动市SOS儿童村转型,提升市儿童福利机构综合功能。推动各区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覆盖率达100%。以政府购买服务结合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形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保护服务。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不漏一人。开展了216场乡镇(街道)层面、2551场村(居)层面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策宣讲,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督导村(居)委会、儿童主任落实工作职责,切实维护儿童基本权益。
聚焦群众关切
天津民政坚持聚焦群众关切,把民政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尺,在为群众提供精准、精心、精细服务上下功夫,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模式。
强化“三社联动”,助推共建共治共享。在社区建设方面,持续加强社区治理,创建121个美丽社区和14个精品美丽社区,对已创建的1061个美丽社区实行再巡查,对问题突出的“亮红牌”;完善细化旧楼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机动评估活动,推进评估全覆盖。扎实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全市3538个村实现“村务公开平台”全覆盖。对31个超大规模社区拆分调整,优化社区规模,完善居委会下属委员会设置。指导落实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建立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在推进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实施高级社工师评价办法,实现天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社工员到初级、中级、高级社工师完整梯次的职业水平结构。推动265家志愿服务组织完成身份标识工作,激发专业社工人才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天津市民政局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以政务服务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是简政放权便利群众。全部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不见面、零跑动”,保障疫情期间办件量同比持平;持续、普遍推行承诺制审批,申请材料采取容缺后补受理;持续实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市级新成立直接登记占比超50%;2021年1月1日起试行婚姻登记全市通办。二是积极探索信用监管。在养老行业,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实行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检查线索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在社会组织领域,试行市级“年检改年报”改革,通过公示引入社会监督;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承诺,开展社会服务机构“一机构一台账”全覆盖式自查自纠。三是数据共享提升服务。全面梳理民政业务相关数据,提供各部门共享使用;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库比对,减少需要群众提供的材料;积极对接“津心办”APP,将办理业务、查询信息延伸到指尖。四是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在完成三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稳步全面推开脱钩改革工作,全市488家行业协会商会完成脱钩。开展市属直接登记和已脱钩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清查,共减轻会员企业会费负担近3000万元。
提高质量效率,升级基本社会服务。在优化婚姻登记服务上,加强全市婚姻登记机关行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开展“5·15国际家庭日”专题宣传活动,引导健康婚姻家庭观念,营造文明婚俗的良好氛围。将宣传、推进、保障好民法典实施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做好政策文件梳理。在推进殡葬移风易俗上,推出网上祭扫、网上集体共祭等便民惠民举措,引导群众文明祭扫。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工作,给予家属1000元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再给予家属1420元基本丧葬服务费用补贴。持续开展“3000元一站式全程文明殡仪服务”,开通以来共承办服务2.8万余次。
(本版文图由天津市民政局提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