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任广德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山东省济宁市民政局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深入践行发展理念,用心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民政,全力构建“阳光救助、精准福利、幸福养老、和谐治理、真情双拥、满意事务”六大格局,助推济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党建统领 抓党建促发展
济宁市民政局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组(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三张责任清单,增强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党组(党委)在民政事业转型发展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集体学习、专题辅导、集中研讨等形式,提高民政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向“过硬支部”对标达标,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规范党务公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督促检查,纠“四风”、转作风,营造风清气正、崇尚实干的发展环境。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结合山东省委、市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深化“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促落实”活动,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作风再抓实、效能再提升,凝聚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问题为导向 打造五个民政
近年来,济宁市民政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突破民政事业的发展瓶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创新”民政,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坚持一切资源向创新倾斜、一切条件为创新保障,形成崇尚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突出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提升民政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协调”民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争一流、创品牌”目标,构建各项业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按照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思路,以点上突破推动县区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在制度设计、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着重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民政,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坚持规划先行,确保发展方向正确、质量效率不断提高。严格依法行政,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坚决守住履职、廉洁、安全、不损害群众利益、信访稳定、不发生极端事件“六条底线”,杜绝恶性事件发生。
“开放”民政,解决内外联动问题。提境界,主动融入中心大局,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推动工作。拓思路,充分运用各方资源,加快“数字民政”建设。快推进,紧抓脱贫攻坚、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机遇,强化对上、同级、对下沟通协调“三个一致”,抢占发展先机。
“共享”民政,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民政干部由专才向通才转变,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完善救助、福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制度机制,强化系统内部监督检查,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把每一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精细。
构建六大格局 人民更有获得感
以信息共享为重点,构建“阳光救助”格局。发挥民政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强化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衔接,认真落实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推广低保申请家庭困难指数评估救助机制,深入开展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加快建立政府灾害救助保险制度,在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上补齐民生短板。
以适度普惠为重点,构建“精准福利”格局。推动社会工作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加快建设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服务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三项制度”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制度”,让特殊群体更有获得感。
以改善质量为重点,构建“幸福养老”格局。全力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盘活闲置的厂房、学校、社区、楼堂馆所等存量用地,到2020年,建成40处以上社区嵌入式、医养融合、社会运营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全部与医疗机构建立签约服务,深化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行动,让老年人更有幸福感。
以多元参与为重点,构建“和谐治理”格局。依法推进村居委会建设,深化“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完善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社区论坛等协商载体,进一步推进社区“减负增效”,释放城乡社区发展活力。打造“社区+”平台,巩固和扩大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四社联动”效应,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以军民融合为重点,构建“真情双拥”格局。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落实全省拥军优属走访慰问制度,做好为军人军属挂光荣牌工作。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推进优抚精细化服务。解决好部队官兵的后院、后路、后代问题,让军人在全社会更有尊崇感。
以便民利民为重点,构建“满意事务”格局。优化行政区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地名规范化建设,开展“大地有名、孔孟之乡”地名文化主题活动。开展“警民同心、让爱回家”活动,助力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返乡。持续巩固移风易俗成果,健全农村红白理事会网络,推进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完善普惠型殡葬政策,实现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