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28年间他帮2万名受助者与家人团圆——记四川省乐山市救助管理站业务能手魏亚兴

时间:2018-06-0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费 宏

51岁的魏亚兴曾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三等功。1990年,他从部队退役后到四川省乐山市收容遣送站(市救助管理站前身)从事救助工作,一干就是28年。28年来,他成功帮助近2万名受助者与家人团圆,成为乐山市救助管理站名副其实的业务能手,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救助是一门技术活,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技巧,要因人施策、因人施救。”这是他对救助工作的认识和见解。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花费1年多时间为老知青上户

2006年的一天,乐山市救助管理站来了一位寻求救助的老人。70多岁的程某,曾是市中区全福乡红旗村(现市中区全福镇红旗村)知青。1981年,根据当时的政策,程某本可以回到中心城区某单位上班。但会驾驶拖拉机的他觉得开拖拉机更挣钱,于是,带着个人身份信息偷偷跑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找了一份开拖拉机的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程某的拖拉机驾驶技术已不能成为一门挣钱的手艺,丢了工作的他只有四处打零工糊口。2006年,已70多岁的程某决定不再四处漂泊,回到了户籍地乐山。可他回来后才发现,由于当年自己带走了个人身份信息,他的户口早已被注销。而更麻烦的是,当年他带走的身份信息也丢失多年,他成了“黑户”。

“由于没有户口,很多政策我们都没法帮他争取。”魏亚兴在了解到程某的具体情况后,一边安慰老人在市救助管理站安心住下,一边开始张罗为老人恢复身份。

解铃还须系铃人。魏亚兴首先跑到市中区档案馆,从数十万份档案中找到了程某的个人档案,证实了其“原籍市中区”的说法属实。随后,他又按照派出所的要求,来到全福镇红旗村询问村里的老人,核实程某是否曾为该村知青。经过多次走访,他终于找到了几位还记得程某的老人,他们都愿意为程某出具证明。

前后花费1年多时间,收集齐所有证明材料和户籍资料,魏亚兴最终帮助程某恢复了户口,并帮他争取到了城镇低保和公租房,让老人在古稀之年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老人拉着他的手,不停地感谢,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踏踏实实,干出业绩

帮助近2万名受助者圆“团圆梦”

在魏亚兴看来,来救助管理站求助的人都是遇到了难处的,不管于公于私,他都应尽力帮一帮,“我个人的力量肯定有限,但是只要尽心尽力,也就问心无愧了。”

带着这句“问心无愧”,28年来,魏亚兴走村入户,山东、安徽、浙江、云南、贵州等多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在他足迹所至的地方,在外漂泊3年多的邱明明(化名)从山东回到了沐川老家,在乐山漂泊的13岁男孩陈强(化名)回到了浙江老家,5名身无分文的农民工在大年三十顺利回家,在外漂泊近10年的汤秀兰(化名)回到了安徽巢湖老家,毫无身份信息的李东(化名)回到了河北老家,30多岁就失去户口的市中区悦来乡人周洪友(化名)再次拥有了户口……

28年来,通过魏亚兴和同事的努力,近2万名流浪、求助人员重新回归家庭。尤其是那些身患残疾和有智力障碍的流浪者,他们的回家,让一直悬在家人心中的不安和担忧终归平静。

创新思路,行业领头

总结出救助工作“三大法宝”

今年5月8日,作为乐山市救助管理站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人脸识别”行动全面启动。有着多年寻亲经验的魏亚兴再次肩负重任,负责对那些比对相似度较高的人员进行进一步核实。

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当日便比对出十余名相似度达90%以上的受助者。“估计很快就有初步结论了。”他的自信来源于“朋友圈”。从事救助工作后,他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救助工作范围广、业务量大,如果完全依靠个人亲力亲为,效果非常有限。慢慢地,他养成了多交朋友的习惯。不管到哪里,他都喜欢留下别人的联系方式,从最初的通信地址到电话号码,再到微信,“现在微信更方便,加为好友后有事没事聊聊天,感情好了,以后托别人帮忙找一找人就方便了。”魏亚兴说。

在多年的救助工作中,他还总结出了另外两样救助“法宝”:懂方言、会相面。由于救助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受助者的信息都是空白,并且也很难问出有效信息,所以,魏亚兴在工作时多留了个心眼,学习从全国各地来的受助者的语言。“现在我大概能听懂新疆、安徽、青海、云南等地的20多种方言,只要听懂了他们的语言,然后,再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传送给当地的救助管理站,就能够初步确定受助人员是某个省、甚至某个市的人,帮助其回家的希望就会大很多。”魏亚兴说。

会相面则是通过对全国各地人的长相的不同,初步判断受助人员可能来自哪个地方。比如山东人普遍身材高大、骨骼较粗,而甘肃人则脸型偏长、皮肤较黑……

今年3月,河北省衡水市救助管理站送来一位自称是沐川县的受助者,但是刚送到市救助管理站,魏亚兴就初步否定了来人是沐川县人。“这个人虽然不高大,但是骨骼却很粗,脸型也不像四川人。”后来在询问中,他从其口音猜测是山东人,并最终得到确认。

十几年来,魏亚兴在身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即使在住院期间都心系救助人员,不忘与他们的亲属和当地政府衔接受助人员回归家庭的事宜,被受助人员当作亲人。他用自己一贯的优异表现努力践行着自己的工作抱负:没有豪言壮语,不一定要丰功伟业,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计得失、冲锋在前、任劳任怨。朴实无华的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将会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为救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6.6)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