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时间:2018-07-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勤皓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嘹亮号角,确立了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为新时代开展民政和民生工作提出了根本指引。面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上海民政系统持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体球网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体球网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等主要内容,以局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全局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认真研究新时代赋予上海民政的新使命,找准新定位、谋划新作为,发挥民政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领悟宗旨精髓,坚定“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一重要论述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揭示了人民立场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决定因素。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牢镌刻在旗帜上。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斗,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党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凝聚人心民心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有关民生民政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坚定“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认真研究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定位、特点和规律,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深入领会“新思想”。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开展民政工作的基本理论遵循。到每一个具体的领域,如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等方面,民政要在“新思想”的理论框架下,探索和完善基于我国特色政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和实践理论,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形成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和习惯,让老百姓有预期、有期盼。

全面把握“新矛盾”。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却更精准。就上海而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民政设施和能力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全市社会组织总量增长了24倍,每万人平均拥有社会组织量达到9.3个;老年人口总量翻了两番,养老床位增长了近70倍。新时代的民政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不再仅是“设施”的增加,而更多转向对“服务”的需求,对“品质”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民政“兜底线的职责、暖心人的使命”,一心为民,把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转化为民政工作的思路、举措和行动,促进民政工作扎实落实,回应人民群众新的更高期盼和要求,为上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问需问计于基层群众

面对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任务,上海民政系统始终坚持高站位,树立决胜的勇气,对照规划任务,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踏踏实实地干,努力把工作对标到最高水平,让人民群众最有满意度和获得感。

今年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民政局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的大调研活动,全局机关干部人人参与,着力推动作风大转变和工作大落实,不打招呼、轻车简从,直奔基层,与一线工作人员、居民群众面对面,听民意、察实情、问良策,始终坚持开门搞调研,扑下身子向基层问需问计。民政有20多个业务领域,点多、面广、量大,且业务之间内部关联度不高,为更全更准发现解决问题,在大调研中注重制度性安排,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国防保障以及综合工作”的“6+1”民政工作体系,通过系统性调研,研究完善“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编密织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生保障政策网,从而用完善的制度、精细的政策、精准的服务,形成回应群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比如,上海坚持精细化管理、高质量服务,打破从前办事过程中存在的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创新实现所有服务事项“全市通办”。并在全面启动“全市通办”的第一个双休日,暗访基层一线窗口,以普通百姓身份到社区受理中心综合窗口办理业务,实地了解操作办理情况,倾听一线工作人员和群众对“全市通办”工作的进一步需求和建议,并查访实际满意度,确保真察实情、真听民意、真求良策。再比如,在深入基层调研中了解到,老年人普遍对身边的养老服务资源不了解、不熟悉,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在大量征询老年人和养老机构的需求和意见后,市民政局推出“养老顾问”试点,着力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养老服务。民政干部通过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期待,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提高了责任心和使命感。截至目前,市民政局各调研组共开展调研784次,涉及民政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3638个,发现问题364个,已解决127个,收集建议388条。

注重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一诺千金,行动至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是要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工作予以体现。上海民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身工作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在群众感受“最痛处”、干部作风“最弱处”、体制机制“最堵处”,寻找重点、分析原因、缕析思路,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大调研活动不断取得更大成效。比如,面对“因病致贫”痛点问题,市民政局调研组走访了大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多次与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市人社局等部门会商,并专程赴广州、厦门等地考察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于7月1日正式出台政策,逐步建立既符合上海实际,又能够有效缓解“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实际困难的医疗救助政策体系。又如,以“马上办”精神调研解决社会组织登记“只跑一次”、社会组织团体接受实物捐赠后处置难、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办理难和慢、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遇瓶颈等难点问题。再如,调研发现,当前长三角区域共同面临人口老龄化严峻、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为落实市委“创新做实区域合作机制”的要求,打通区域民政工作之间堵点,市民政局积极推进长三角民政工作一体化,举办“长三角民政论坛”,形成“三省一市”的“上海共识”,在工作协同、口径统一、资质互认、监管联动、人才共享等多方面研究形成具体举措。

沧海当前,必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上海市委提出,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到203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今后,上海民政将全面贯彻落实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体球网总书记长期以来对上海工作的嘱托,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恪尽职守,臻于至善,聚焦解决民政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力以赴“补短板,惠民生”,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充分发挥好民政工作的积极作用,在面向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进程中,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7.2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