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直面社区治理短板 打造高品质社区生活
——南京市建邺区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纪实

时间:2018-07-1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玉琢 冯 佳

如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多的新需求,足不出社区就能求有所应?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在盘活资源上动心思,打好现有手中牌,激发街道、社区社会力量,吸引居民自治共建美好社区。

自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3年来,南京市建邺区委、区政府以体制改革为突破,以机制优化为基础,以“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为主题,围绕“现代社区向上攀登、民生服务向下扎根”主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延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逐步完善了新时代党建统领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建邺方案。3年间建邺区街道、社区、居民似乎都变了。

社区减负:厘清职责边界

“以前什么章都找社区盖,上面什么文件、事项都让社区做,社区十多人都显得不够用。有怨但不敢说,依据不足啊。”沙洲街道中城社区党委书记孙连娟说起改革前的社区很是无奈。

现在,“建邺社区有权拒绝‘非清单’事务。”南京市建邺区副区长杨晨坚定地表态。当地街道层面在全省率先剥离经济职能,全面收回社区行政事务办理职能。社区层面取消25项任务、48类评比、42个机构、72项台账,整合20个社区网络平台。明明白白的“服务清单”使社区权责边界得以厘清。政府部门要派任务给社区,必须在“服务清单”里找项目;经费不能到位,社区则有权拒绝。

3年来,建邺区在街道、社区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上可谓大刀阔斧。实现了街道去经济化、社区去行政化、网格去中心化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改革。

“街道没有经济职能,社区没有行政事务,这样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做优街道、做强社区、做实网格,街道要全心全意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社区要更好地发挥服务和自治功能。网格员要转变条线社工身份,下沉居民家庭,与居民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居民需求,制订相应服务,改变社区与居民信息不对称,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相矛盾的情况。”建邺区民政局局长刘天鹏说。

因为职能的改变,街道和社区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社区机构变成“三委一中心”(即社区党委、居委会、综治委,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形成了党委统揽全局、居委会回归自治、综治委牵头治理、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专注服务的现代社区运行机制。

社会参与:提升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

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让兴隆街道奥体社区的很多居民纷纷感慨:“长长的办事窗口变成小小的咨询台”“社区活动室多了,社区活动多了,各种小团体也多了”“社区更有人气,生活更充实”“以前不认识的人都认识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

孙连娟说:“通过这几年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党委、居委会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注重挖掘居民领袖、党员先锋,在社区层面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培育了26家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开展社区治理微项目评比,调动了全社区2.5万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居民也因为这些项目、活动提高了生活质量。所以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也成为这场社区治理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据了解,建邺区“十二五”期间,资助60余家社会组织实施100余个公益项目。但从2016年开始,建邺区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组织评估服务等。社会组织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目前全区共有社会组织736家。

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建邺区始终把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来抓。在登记注册上,简化登记程序,放宽登记条件,缩短登记时限。在政策扶持上,陆续出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等文件,在场地使用、资金扶持、设施配备等方面对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在平台搭建上,在全区所有街道实现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覆盖,引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接中心日常运作。创新年检方式、简化年检手续、实施分类年检、提高年检效率。扎实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全部纳入评估范畴,2016年社会组织评估率达66.8%,位居全市首位。通过不懈努力,社会组织在整合服务资源、参与社区建设、丰富社区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力推动了现代社区自治、法治、德治。

居民自治:实现从“配合政府”到 “当家做主”的转变

社区治理的难点、矛盾焦点一般多在老旧小区。文体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难点社区。

小区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老年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老人带小孩以及困境家庭儿童很多。小区居民多为低收入群体,没有物业公司进驻,完全依靠居民自我管理。

居民不花钱,没人定期清扫,常有居民因为楼道脏乱差投诉社区、投诉邻居,矛盾不断。而社区在进行清理后,很快又被居民弄脏。

怎么解决?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惠仁的专业服务,帮助老小区实现自治。社会组织负责营造社区楼道卫生自我管理文化。社区召开议事会议,形成楼道自管方案,并成立“楼道卫生监督小组”,每次评比前5名的单元楼道荣获社区“楼道之星”称号,并给予每户一定的物质奖励。

社区还选举了一批议事代表和决议会代表,制定“萝卜十三条”议事规则,解决了“想参与、不知如何参与”的问题。如今,这个曾经麻烦多多的老小区真正实现了从“配合政府”到“当家做主”的意识转变。

实验区创建以来,建邺区居民自治能力快速提高。他们深入开展了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完善机制、社会参与等手段,深入细致梳理和积极回应民意诉求,推进社区回归自治服务,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水平。总结推广一批社区工作法、社区精神、社区协商、社区公约、小巷总理承诺等创新做法。

社工转型:全科社工实行绩效考核

2017年初,建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历时半年时间调研,形成了《建邺区体球网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治理的工作意见》1+4系列文件。目前按照“一张网、五统一”的总布局,构建了全时空布局、全要素汇集、全方位保障、全过程覆盖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一张网”,将组织、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社、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市场监督管理、文化、卫计、安监、消防、综合执法等14个部门有关职能依据社区准入事项审批要求全部纳入网格,并将全区800多名社工全员编入网格,实行AB岗一日双巡逻。

“三委一中心”和1+4系列文件出台后,各条线的社区工作者都变成了全科网格员,网格员全部进网格,提供社区事务代办、咨询服务,负责政策宣传,信息的发现、上报、跟进问题的解决,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将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务交给专业的社会组织承担。建邺区民政局副局长蒋国富说:“这是区政府对网格员的定位,也是建邺区社工改革的方向。”

建邺区打破条线管理,改变社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对所有社区及网格员实行绩效考核,增设了绩效工资。其中社工薪酬的40%为绩效工资,七成为季度绩效,三成为年度绩效。由街道委托第三方测评,根据测评分数,评出社工季度等级;年底在此基础上,再评出相应年度等级,体现“多劳多得”。

三年来,区级部门和街道处理12345诉求工单4000余条,社区处理问题工单2.3万余条,协调处理居民投诉6500余条,处置结案率达98%以上,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完善服务要素体系:搭建社区精准服务平台

今年是建邺区“对标奋进年”,也是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之年,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篇章中描绘的未来五年城乡社区治理的发展蓝图,建邺区不断夯实服务基础,完善社区服务要素体系,以使社区治理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中心城区更匹配。

建邺区整合了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启动了社区信息化平台整合升级,分别研发了社区门户网站、“建邺社区”微信公众号、“我﹢掌上网格”“我﹢志愿银行”“我﹢社区”等系统,打造居民群众喜爱的社区味道、社区营地。将社区服务对象的基础信息,统一纳入市智慧社区综合应用数据库。

近年来,建邺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社区的各项基础建设,实施民生服务项目近500个;每年每个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都有20万-30万元、管理服务经费有20万-25万元用于各项民生服务,无物管老旧小区社区再另外追加50%的为民服务专项资金。创新建设的现代社区综合体,让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公共民生服务。

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建邺区还充分借助外部专家力量,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在全省率先创造性地成立了“现代社区研究院”,建立了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培训基地,推动了江苏省社区发展促进会建邺工作委员会的落地。

通过多年实践,建邺区按照“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先试先行、梯次推进”的实施原则,建立“社区减负增效”的制度框架,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建立社区良善治理的长效机制,形成“自治鲜明、主体多元、居民认同”的治理格局。社区治理成效显著,社区文化更具品位,社区品质更富韵味,公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调查连年名列南京前列,实现了省和谐社区示范街道全覆盖,迈进了现代社区治理的新时代。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7.1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