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秋日的午后,阳光洒在上海市杨浦区一片开放的绿地上,步道上有人在锻炼,景观附近有人在休息,菜园里有人拔草堆肥收花生,孩子们在树皮软木坑和沙坑里玩耍,欢声笑语仿佛形成了一个引力空间,吸引着人们走进来看看。这个“创智农园”是上海四叶草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设计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创始人刘悦来介绍,该项目植根高密度社区,取意绿色永续,不仅美化了生活空间,还让社区邻里增加了沟通互动。
这样的项目在杨浦区还有很多。
近年来,杨浦区注重推进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发挥他们在改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全区798家社会组织强化党建覆盖,创新服务百姓新路径,激发了社会活力,受到百姓好评。
集聚人财物资源服务基层治理
杨浦区的高校和科技创新企业众多。特别是近年来该区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创新杨浦”转型,人才和资源正是杨浦区的有利条件。
杨浦区成立了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首次把社会组织人才分为带头人、中层管理人员、一线社工、社区志愿者四个类别;首次把财经、社会文化、创新创业理念等知识纳入课程设置,提升社会组织人才的综合素养;首次采用了线上、线下两条沟通渠道,开发社会组织人才培育基地网上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和便捷度。
“集聚多种资源,下沉社区,服务基层治理”是杨浦区一大特色。目前,杨浦区12个街道全部成立社区基金会,吸纳企业、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社区治理主体的人、财、物资源,形成社会资金“蓄水池”,撬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建社区睦邻中心变“陌邻”为“睦邻”
杨浦区是典型的老城区,同样面临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稀缺、社区公共产品短缺等问题。如何补齐这些短板,是杨浦区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难题。
杨浦区率先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社区睦邻中心”,由社会组织运营、居民参与自治。从2009年在延吉新村街道开办第一家起,现已建成了60个睦邻中心。这些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20余家社会组织活动和服务的场所,更是杨浦百姓“家门口的会所”,设计项目达400多个,大大丰富了居民生活。
唱沪剧、老年日托、书画交流……平凉路街道社区睦邻中心人气很旺,从早到晚活动不断。“好的公益项目受到居民的认可和关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还可以培养社区居民骨干和团队,为爱心企业参与社会共治提供平台等。”长期从事公益服务的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周帆这样说。
“优选名册”确保购买服务质量
在社会治理中,哪些社会组织专业性强?哪些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好、口碑佳?杨浦区在全市率先研究并出台了《杨浦区体球网开展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优选名册”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杨浦区民政局副局长、社团局局长王坚介绍,按照“社会组织申报-主管部门审核-区民政局复审-市社团局信用信息比对”流程,形成了最终的优选名册。“优选名册”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挂钩,原则上购买主体从这份名册中择取合适的社会组织,以承接服务项目,确保购买服务的质量。这本“优选名册”,将采取一年一评、动态调整的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创新孵化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
加大对初创期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也是充实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重要步骤。
王坚说,杨浦区在全市率先实施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最低注册资金5000元”的优惠政策,出台《体球网加强杨浦区社会组织孵化服务的管理办法》,提出了包括开办补贴、记账代理、带教服务等13项扶持政策。
除了政策红利,杨浦区还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园,为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场地支持,加强扶持引导,至今已成功孵化近100家社会组织。
此外,杨浦区还开展公益创投活动,通过实践孵化,鼓励初创期社会组织围绕群众关切的问题,积极尝试新项目设计,还对其中的“金点子”给予财政资金扶持。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