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搬得进 稳得住 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 从村庄到社区的贵州移民之路

时间:2018-10-3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吴  蔚

近年来,贵州省率先在全国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出来。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累计超过百万人搬离“穷窝”。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大工程,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关键是要让乡亲们“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对贫困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换一个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从此走上脱贫致富路,换一种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社会工作介入 彝族群众在新家跳起“阿妹戚托”舞

“重阳节,大家一起来打粑粑咯!”10月17日,九九重阳节。一大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里,社工们沿街用小喇叭通知群众一起过节。

阿妹戚托小镇的搬迁户中,七成以上来自三宝彝族乡。而打糍粑,是当地彝族群众的节日传统。

10月19日,已全家搬入阿妹戚托小镇的杨加亮迎来了3岁生日。社工们把两个14寸的大蛋糕送到了家里,给小加亮过了一个热闹的生日,“他出生的时候家里都没这么热闹!”小加亮的母亲杨月开心得合不拢嘴。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镇广场上就会响起一阵阵动人的乐曲。在社工的带领下,从大山深处搬迁到城市生活的彝族群众在新家园高兴地跳起自己民族的“阿妹戚托”舞。

今年4月,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黔西南州首家社工组织——黔西南州中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阿妹戚托小镇。

为了最方便快捷地了解搬迁群众的需求,社工们建了一个“美丽的阿妹戚托·美好的生活”微信群,挨家挨户通知进群,目前,群成员已有上百户。

今年7月,首个“善行贵州·益童乐园”在阿妹戚托小镇开园。搬迁群众的子女每天放学之后都可以来到这里免费学画画、玩游戏、做手工,学习一些城市生活知识、社交礼仪,甚至还有机会免费到省内外其他城市参观学习。白天的益童乐园里,部分妇女会在社工的指导下学习做手工皂。“制作手工皂挺好学的,能挣钱,又方便在家照顾老人小孩。”搬迁村民杨普情说。

在阿妹戚托小镇里推广手工皂制作,最初只是黔西南州中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廖志旭的一个想法。通过申报,争取到了中央财政的专项经费,保障了原材料的购买和群众培训的支出。学会技术的群众可以自己在家里做手工皂,然后通过社工们搭建和联络的平台提供销售路径,以此增加收入。

目前,小镇已签订搬迁协议881户、4126人,入住新房422户、1966人。对社会工作者存在较大需求,同时也给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我们会在阿妹戚托小镇孵化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因为我们发现本地人开展社会工作,更容易把握当地群众民族习惯和社区建设的契合点,比重新了解好很多。”说到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廖志旭说。

硬件软件两手抓 “幸福二村”里幸福指数飙升

位于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的“恒大幸福二村”是恒大集团帮扶大方县10多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之一,首批搬迁27户。

走进幸福二村,白墙灰瓦的乡间“别墅”让人眼前一亮。房檐上挂着红灯笼,房前屋后用篱笆围成的小园子种着蔬菜和花草。

“之前做梦都不敢想,能住进这样的好房子!”一楼用来自住,搬迁户谢琼利用二楼开起了乡间家庭客栈,为来此旅游避暑的游客提供住宿服务,自己偶尔还能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实现了安居乐业梦。

为了让村民们能够搬得进、稳得住,居住在幸福二村的所有住户每户都分配到了两个蔬菜大棚。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方式,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每个月能领到工资,享受到了上班族的待遇。

新村内的搬迁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自家窗外是蔬菜大棚,门口的广场花园里,传来了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新村,就是新型社区。“硬件”升级后,要让新村真正变成幸福村,包括社区规范化运营在内的“软件”升级必不可少。为此,幸福二村建立了一整套新的社区运行机制。从民生保障方面到盘活农户富余生产资料方面,全面推进新村的“软件”升级。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幸福二村加强了社区治理。凤山乡将原来搬迁前的栖凤居委会搬到了恒大幸福二村定点办公,点对点为迁入的农户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医保报销、低保、土地流转,下个楼在社区里就能办,比以前方便太多。

“不但把因搬迁分散的居民集中起来了,关键还要凝聚起来,与搬迁群众共建幸福家园。”村支书张海花坦言,现在的恒大幸福二村,搬迁户们正在努力实现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享受到了由里到外的新生活、新便利的群众,幸福感飙升。

社区建设不简单 “五民社区”探索创新妙招

在社区建设中,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在搬迁人口不多或与原社区建设距离近的安置点作为原社区下的小区进行管理,符合新建社区标准的,则组建了新型移民社区。

其中,成立于今年3月的黔南州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型社区。江口坝社区一开始就把“家”的理念根植于社区建设,把社区每个居民看做是一家人。

社区以创建便民、利民、康民、乐民、富民的“五民社区”为目标,努力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为搬出大山的群众办了很多实实在在、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好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从无到有,江口坝社区在半年多的建设中,探索出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妙招。谈起这些,党支部书记廖天江有些小“得意”。

——为了让移民尽快找到适合的岗位,江口坝社区结合移民的自身特点,对移民进行了各种技能培训。同时,在园区内结合金正大、芭田、农民工创业园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让每户移民实现一人以上就业,确实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了让移民闲暇时间过得丰富多彩,社区还建有亲情之家、儿童乐园、图书馆、电子书屋、4点半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党群活动中心、新市民学校、篮球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道德讲堂、农民讲习所等。

——为了化解搬迁群众的乡愁,社区里配套建设了约10000平方米的“微田园”。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搬迁群众自愿申请认耕的方式,让身体好、闲不住、想劳作的老年人可以利用“微田园”耕种瓜果蔬菜。

“政府为了让我们移民过上好日子,可是费了不少心!”正在移民小区超市里买东西的移民刘正平满意地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10.3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