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洋
在湖南省邵阳市立新村有个叫天天(化名)的9岁孩子,每天晚上都躲到鸡窝里看母鸡抱着小鸡睡觉,因为那样他感到心里很温暖。有家无父母,吃得饱穿得暖,但内心空虚、缺乏关爱,这就是邵阳市14万多留守儿童的普遍现状。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解决家庭教育的缺失?从2017年开始,邵阳市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了基层关爱保护工作中因不专业导致的难落实问题,探索出了“政府主导、专业介入、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新型邵阳模式,打通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
“没人管的人我们管,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
天天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两次家,平时也极少电话联系。长时间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天天叛逆的心理,同班80多个孩子无一幸免地都被他打过,成了远近闻名的“捣蛋鬼”。老师多次与孩子和家长沟通也无济于事。孩子的父亲文化水平有限,除了唠叨一通就是臭骂一顿,而老人平时也只能是照顾孩子起居饮食,无力管教。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消极地度过,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
但是这一切从2017年开始发生了转机。邵阳市政府在当年出台了《邵阳市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市、县、乡、村各级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民政牵头责任,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单位的协管责任。建立起了以市民政局儿童福利指挥中心为主导,以县民政局儿童福利指导中心为支撑,以乡(镇)、街道儿童福利工作站为抓手,以村(社区)儿童之家为依托的四级服务体系。
为了将工作做细、做实,邵阳市在全市3176个行政村建成258个留守儿童之家,统一要求50平方米以上,并按照标准配置了电脑、电视机、小桌椅等物品。还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范围,并制定出台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问题责任追究办法,形成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政策及时落实、服务及时到位、责任严格追究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邵阳市民政局局长刘得正表示:“民政是做兜底工作的,这要求我们做到没人管的人我们管,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实践发现,专业引导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手段。2017年,我们通过向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购买服务,在基层儿童之家搭建了1+1服务模式(一名村儿童主任+一个志愿者团队),将专业人才和社会力量整合起来,真正将专业服务惠及每个留守儿童,天天就是首批受益的儿童之一。”
“志愿者们都在关心我的孩子,而我却没有做该做的事。”
“每次我们到村里来,都会带着天天四处走走,鼓励他主动和村民打招呼,从行为习惯开始培养。听到村民表扬他,孩子笑得特别开心。”负责该村的志愿者介绍道,我们每次活动都会带着孩子朗诵《弟子规》,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父母在工作中的艰辛,离开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日积月累之下,天天的性格发生了改变,他越来越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还一起排练了节目。他对父亲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每天都会和父亲通话,分享一天的点点滴滴。
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邵阳市还建立起了“儿童关爱系统”,258个试点村的所有留守儿童数据均录入此系统,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家长都可通过手机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及最近的亲子交流情况。系统内还上传了陆士桢、孙云晓等权威专家针对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关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等设计并录制的微课堂167堂,每堂课15-20分钟,家长、志愿者和村儿童主任随时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并可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提问。每次活动之后,由村儿童主任上传儿童参与活动的情况与照片,后台系统会显示家长登录及线上学习情况,对于从不参与学习和关爱孩子的家长,志愿者会对家长进行教育说服,唤醒家庭责任感。
“我们刚到这里时,家长很不积极。我们就去挨家挨户走访,家长们大多会问‘带礼物来了么?有钱发么?’。”负责立新村的志愿者无奈地讲道,但随着活动的持续,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后,陆续加入到家长微信群和“儿童关爱系统”。
在微信群里志愿者每天提醒家长们签到并学习《父母规》。天天的父亲在学习后非常惭愧,因为他发现《父母规》里面提到对孩子应该“爱其心、传其德、教其礼、养其志、护其智”,但“这些事自己都没做到”。
后来通过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天天爸爸懂得了如何与孩子沟通。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和孩子通话,叮嘱、关心让父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据邵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王群英介绍:“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产生自闭、仇视等不良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以及提高家长尽责意识和能力来有效改善。我们在这一年多来,村子里孩子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和谐起来,整个村风民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将涓涓溪流汇聚成爱的江河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年仅28岁的志愿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叫赵姜存,在隆回县偏远又贫穷的双赢村任村委秘书。她原来是在县城里做法律工作,收入稳定,后来受到村支书的感召,主动返乡工作并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她告诉记者:“我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能体会孩子们的痛苦。回到这里就是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可爱而无助的孩子。”在邵阳市像这样有情怀、真情付出的志愿者还有很多。
一年多的时间,邵阳市就组建了一支786人的志愿者队伍,其中不乏心理咨询师、学校老师、“五老”人员等爱心人士。
为保证志愿者的服务能力,研究会要对所有志愿者开展考试审核,合格志愿者需签署一份志愿者服务责任状,承诺至少在8个月内不间断地开展志愿服务,确保在开展儿童关爱活动的过程中不会因频繁换人,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在此基础上,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市级集中培训,各县(区)也会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开展区域性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村儿童主任及志愿者的专业水平。
2017年以来,邵阳市已完成135场次家庭教育巡讲活动、家长成长课堂640场、100场次儿童安全自护卫生知识讲座、2000多场次“知心屋”和“儿童快乐”等团辅活动。
与此同时,研究会还施行了一套“积分银行”规则,儿童福利主任和志愿者每次开展活动都要上传系统平台,根据活动时间确定得分,月终、年终都会评比和表彰。优秀者被送到首都师范大学免费学习,并考取高级家庭指导师证,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据统计,现已有7名志愿者考取了高级家庭指导师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民政干部、村儿童主任、志愿者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邵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意识有了长足发展。
近期,记者再次来到立新村,看到天天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认真排练舞蹈。“他现在经常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每次去都把好吃的塞给我们。家里的老人也很热情,还主动让我们吃完饭再走。”志愿者高兴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已经走出模糊化、碎片化的初级阶段,进入常态化、专业化的精准关爱阶段,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天天只是258个试点村里成百上千个已经发生变化的留守儿童中的一员。试点村的成功,为邵阳市持续推广这种模式,实现2020年面向全市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有效的保障系统
陆士桢
湖南邵阳留守儿童天天的经历令人唏嘘,也令人欣慰,是邵阳市委市政府、民政局、妇联等高瞻远瞩,是邵阳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及关爱儿童的广大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是社会各界的协同力量,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邵阳的做法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式,正是这一完整的机制,使得这一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化。
首先,党委和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指导思想,民政局局长的一番话,“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真正用专业服务惠及每一个儿童”,体现出一种对留守儿童工作的彻底负责的精神,一种以结果为目标和导向的工作态度。其次是完善的工作运行,包括建立各级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领导小组,明确民政、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各自职责;以市民政局儿童福利指挥中心为主导,县民政局儿童福利指导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儿童福利工作站为抓手,村(社区)儿童福利之家为依托的四级服务体系,保障关爱和服务层层落实;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服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问责范围,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建立起了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问题、政策及时落实、服务及时到位、责任严格追究的常态有效的运行体系。最后,为有效、有序运行提供稳固的保障。邵阳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能够卓有成效,得益于在队伍和阵地等方面的切实保障。他们有效调动了一批社会力量,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具有较好专业力量、能够弥补政府某些方面不足的社会服务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通过社会组织广泛动员各行业志愿者,形成了一支有爱心、有能力、能凝聚、能战斗的服务队伍。他们整合社会资源,在各村普遍建立统一标准的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一个活动的空间和阵地,也给农村儿童主任服务留守儿童提供了工作基地。他们还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建立起了网络儿童关爱系统,实现了数据监控、网上互动、网上培训等现代化管理。
体球网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各级干部的共同使命,也是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根本目标。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