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广元市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注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时间:2019-01-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李 涛 王 燕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通过探索未成年人“点单”、未保中心“配单”、社会力量“接单”的订单关爱模式,从法律援助、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困难帮扶、日间照料、课业辅导、人际沟通、成长发展等多个方面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摸准实际需求

让未成年人“点单”

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不同,个体需求各异,如何把有限的救助帮扶资源全都用在刀刃上?广元市畅通四个渠道,让未成年人“点单”。

建立组织“收”。市、县(区)建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成立工作站,村(社区)和学校设立服务点,明确1-2名专(兼)职儿童福利主任,负责需求信息收集、归类、汇总、上报,救助保护活动的组织、协调,以及救助效果评定、反馈等工作。

延伸救助“找”。实施周六周日+暑假寒假的“2+2专业救助计划”。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重点乡镇中小学校设立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服务站的基础上,开设兴趣书屋、绿色网吧、科普活动室、心理康复室等。一边提供生活照顾、课业辅导,一边实地走访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帮扶工作。

组织活动“问”。向20余个服务站以及各校师生发放问卷逾千份,组织高校社会、心理、教育专家策划开展抚慰活动,先后组织57名农村留守儿童赴沪、浙与父母团聚过暑假,5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研学夏令营、冬令营,在活动中征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意见建议。

借助信箱“筛”。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心灵驿站信箱”倾听未成年人心声,并从中提炼总结需求信息。2018年,累计处理信件450余件,物资帮扶170人次,心理疏导500人次,法律救助95人次。

“双核”驱动

由未保中心“配单”

广元市未保中心从过去的“厨师”“采购”变身为“大堂经理”,在打造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社会保护体系中,发挥着管理核心和基础保障的双核作用,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同向用力,一起参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实现1+1+1+1>4的效果。

内外联合“招”。结合全国第六届文明城市创建、党员和党组织“双报到”活动、脱贫攻坚等工作,广元市未保中心主动与妇联、团委、组织、宣传、扶贫移民等部门对接,将未成年人保护列为主要工作之一,5万名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组成一支稳定的服务大军。

搭建平台“管”。未保中心增设社会力量管理办公室,建立“未保工程互动平台”,采取条块分割的方式组建爱国爱家部、科普宣教部、安全教育部、心理健康部、生活管理部、学习管理部、兴趣爱好部。各部指定负责人颁发聘任证书,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部长”会议,总结经验,收集问题,传授方法,安排任务,提高团队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开展一次抽样调查,从项目名称、参与人数、开展效果、存在问题等15个方面打分排名,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多种渠道“保”。未保中心整合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专项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公益慈善机构资金,保障了未保工作持续推进。探索将服务时长计入全国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同时落实意外保险保安全、车辆安排保出行、全程参与保效果、有效激励保队伍,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关爱服务。

整合多方资源

请社会力量“接单”

广元市将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27所中心小学、268个村级校点,组建成“小规模学校”联盟。针对留守儿童居多、教师自主发展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问题,定期交流探讨培训。并开通联盟网络互动直播课堂,农村学校师生同步学习1400余节次,师生受益面达70%。

广元市未保中心链接川北幼专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市美术馆、科协、体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走进服务站,从心理健康、生活自理、学习管理、体育活动、乐器赏学等方面满足未成年人成长的各项需求。建立健全未保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规范化流程,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2018年,广元市累计投入资金100万元,实施春雷行动等项目5个。先后建立未成年人关护帮教基地、未成年人普法示范基地、未成年人公益劳动基地和村居民道德讲堂、家长法治学校“三基地两课堂”,邀请劳模、学者、乡贤等拼单、赛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