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组合发力 集中财力
——黑龙江民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

时间:2018-08-0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杨 洋

过去,黑龙江省青冈县连丰乡友好村李海龙的日子过得艰难,家里3口人,住在C级危房中,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下半年他又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卧床不起,暂时失去劳动能力。

通过申请、核查,李海龙被纳入低保范围。2017年李海龙基本恢复劳动能力,贷款买了两头肉牛发展养殖。“今年我家已经养了4头肉牛,光靠养牛就能增加12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落实危房改造,让我家新建了一所房子。”

今年底李海龙可以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按照家庭经济核算可退出低保保障范围。

这个家庭发生的变化,得益于去年以来黑龙江省民政部门创新强化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扎实推进民政领域兜底保障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作用。

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双向衔接”

今年,黑龙江省民政厅与省扶贫办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联合印发通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重合问题,务求“政策衔接精准、程序衔接精准、机制衔接精准”。

改变简单以有无劳动能力区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做法,坚决杜绝为平衡矛盾“二选一”、对象识别“互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时,把建档立卡以外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作为重点;农村低保动态调整时,把因病、因残及其他因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确保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脱贫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对于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但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宣布脱贫后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做到“脱贫不脱保”;对于收入水平已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低于1.5倍的,实行低保渐退,帮助其实现稳定脱贫。

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更加精准

在黑龙江省,女创业者协会一直致力于产业扶贫,2018年上半年在绥化市扎音河乡、乐业乡、向荣乡、东林乡4个乡的50多个村屯,投入200万元,帮助2600户贫困家庭利用自家小园开展“一亩扶贫田农家小菜园”扶贫项目,使7800余人直接受益。

黑龙江省河南商会通过引导客商投资贫困县区,先后在4个贫困县投资10亿元建5个大型养殖场,今年已全部投产,产值可达15亿元到20亿元,能够吸纳当地劳动力2000人,有力带动贫困县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就业。

像这样的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例子,黑龙江省还有很多。

2017年以来,全省民政部门主动走近社会组织,引导其在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医疗扶贫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和涌现出一批参与精准扶贫、创新模式扶贫的社会组织典型。

今年,省民政厅开展“社会组织帮百村进百户”扶贫攻坚活动,在省本级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对接会上,首批50余家全省性社会组织签订了《参与扶贫工作承诺书》。活动中摸清了全省贫困地区基本情况及107个深度贫困村的主要需求,汇总成“需求清单”,让工作“精准到位”,目前,有12家全省性社会组织与18个深度扶贫村完成了前期的对接工作,有4家社会组织已完成了预订计划。上半年,全省社会组织在参与脱贫攻坚中累计支出2000余万元,受益5万人。

救助体系筑牢,兜底效能释放

按照《黑龙江省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案》要求,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残疾人、农村困境儿童等各类困难群体,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为主体,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取暖救助、临时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9+1+N”社会救助体系,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

省对下补助低保资金时对贫困县按最高档85%的比例补助,对下补助特困供养资金时对贫困县按最高档75%的比例补助。

将重特大疾病作为低保认定的重要因素,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对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县域内在年度救助限额内对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比例提高至100%、城乡低保对象救助比例提高至不低于70%,对其他救助对象按不低于50%的比例给予救助,单病种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不低于3万元。全省各地实现了县区级全部开展“一站式”结算,实现了困难群众入院不交钱、出院即时结算,随来随治、随治随走的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黑龙江省体球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出台,支持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全省连续6年以国家贫困县为重点实施 “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选派20名专业社工到4个贫困县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实施社工服务机构“牵手计划”,首批选派5家社工服务机构一对一牵手帮扶省内贫困地区的5家机构,帮助当地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

各市(地)通过对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优秀项目、经验做法等进行宣传推介,展示志愿服务力量在脱贫攻坚中的风采和作用,引导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志愿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8.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