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标洪 通讯员 邹宛佚
2018年7月1日,是党的97岁生日。这一天,程祖全早早打扫完烈士陵园,带着穿戴一新的家人,来到父亲的坟前,将“中国好人”荣誉证书和奖杯敬献给父亲。在中宣部、国家文明办举办的2018年度“中国好人”评选活动中,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街道程绍光、程祖全父子名列其中。程绍光,这位抗美援朝老兵、共产党员,在去世11年后再获殊荣。一时间,他们一家三代69年义务守护革命烈士墓传承坚守的感人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开来。
临终前,程绍光叮嘱儿子,一定要将自己安葬在烈士陵园后面的山坡上,他要“永远守望着烈士墓”
故事还得从1949年说起。
这年11月,黔江县把在全县各地牺牲的22位烈士陆续迁到三元宫集中安葬,建起烈士墓。那时,三元宫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山地,半山腰只住着村民程绍光一家,武装部的同志就委托程绍光义务看管烈士墓。这些烈士都没有姓名,好多人牺牲时还不到20岁,安葬时连棺材和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但在烈士搬迁到三元宫下葬时,当地老人纷纷捐出自己的棺材,村民们自发挖坑埋土、运送遗骸,就像安葬自己的亲人那样卖力。
那时,黔江刚解放,为了防止敌人来破坏,程绍光每天都要到烈士墓转一两次,有时半夜还要起床到烈士墓转几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时成为热血青年的选择。1951年3月,程绍光离开了家乡,赴朝作战,把看管烈士墓的任务交给了妻子罗素香。“母亲有时忙不过来,我和哥哥就去烈士墓帮忙打扫和扯草。”程绍光的大女儿程祖媛回忆,在墓地里除草时,经常碰到有蛇出没,“很吓人”,但最让他们提心吊胆的是,看着这些烈士墓,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前线的程绍光,“母亲经常在烈士墓前发呆,好几次看到她悄悄抹泪。”
经过战火的洗礼,程绍光对烈士更加尊崇。他把守护烈士陵园当成自己的事业,终其一生,精心呵护
程绍光从朝鲜回国后,随部队在石家庄参加地方建设,其间荣立三等功。1956年4月,程绍光退伍,并谢绝了部队安排的工作,决定回家守护烈士墓。“战火无情,好多战友昨天还在,今天就牺牲了……想想他们,我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程绍光一生都放不下那些战友。
“不管多忙,程绍光都惦记着看管烈士陵园的责任。”黔江区城东街道下坝社区党委书记田昌银回忆,程绍光出门办事,不管多晚也要赶回家,因为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天早上都要打扫清洁烈士墓。遇上雨天,他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扛上锄头去挖沟排水;雨过天晴,他又忙着将滑塌的坟头重新修缮。烈士陵园没有栅栏,程绍光担心小偷来盗窃陵园财产,就喂养了一条狗。听到狗叫,他就连忙往陵园跑。
“程绍光守墓六亲不认”更是成了当地流传至今的故事。一年冬天,几名称程绍光为姑父的村民悄悄摸进烈士陵园,砍绿化树的枝桠当柴烧。程绍光发现后将他们拦下,并大声呵斥:“陵园的一草一木都不许动,哪个要动,我就和他拼命。”还有一次,程绍光的一个亲戚想把几头生猪赶进陵园放养,程绍光死活不让,双方在门口僵持了两个多小时。为此,两家人八九年没有来往。
后来,烈士陵园有了门房,空间小得只能容下一张单人床,程绍光就干脆住在了那里。他从自家搭电源,为烈士陵园安了电灯,并在烈士墓周围栽植了万年青、扁竹根等花木。田昌银介绍,程祖全一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老爷子有手艺,完全可以把日子过好一点儿,但他们一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守好烈士墓上了。一个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帆布包,5个孩子上学都背它。老爷子临走都没住上好房子,现在住的这几间砖瓦房,是程祖全从2011年开始修了好几年才修好的。
1985年秋,县委县政府新修了革命烈士纪念馆,设立了革命历史文物陈列室,挂牌“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程绍光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将投入更多精力看管烈士陵园。
2005年2月的一天晚上,82岁的程绍光听到狗叫后起床去陵园查看,不慎摔伤了手脚。程祖全便把父亲接回了家,自己住进了烈士陵园的门房,继承起父亲的事业。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每次程祖全打扫烈士陵园,程绍光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搬石头、扫垃圾、为纪念碑的字补漆。
“我们就是烈士的亲人。先烈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家。”程绍光的遗训成了传家宝
“我们查阅档案,民政部门是从1982年开始,在程绍光享受老复员军人定补的基础上,每月给他多发了2元作为看管陵园的补贴。到去年,补贴才涨到300元,程绍光一家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也从未提出放弃守墓的决定。这种传承坚守,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黔江区民政局局长蔡皓对这家人赞不绝口。
2007年2月,84岁的程绍光去世,此时,他已守护烈士墓58年。“不管受大多的苦、多大的累,你也要把烈士墓看管好!”临终时,程绍光拉着程祖全的手说。就这样,程祖全接下父亲的班,成为第二代守墓人。这年,程祖全38岁。
那时,政府给的守墓补贴是每月30元,而程祖全做包工头的朋友每月给他6000多元。但为了父亲的遗训,守好烈士墓,程祖全就在家附近找活来做。每天早晨,他先去烈士陵园打扫卫生,然后出门打工,晚上收工后到陵园转一圈,再回家。“父亲为烈士守墓,守护和传承的是爱国精神。这是我们家的财富,拿钱买不来!”程祖全说。
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和八一建军节是程祖全最忙的时候。他提前半个月就不外出务工,带着妻子对烈士陵园进行大扫除,用油漆填写剥落的碑文字迹,准备宣讲的英雄事迹材料。妻子曾贤平就准备好茶叶、烧好开水、备好解暑药物,在现场帮着丈夫维持秩序。
“今年5月,我带着十几个学生来烈士陵园缅怀和祭奠革命先烈。放学已经过了傍晚六点,担心陵园闭园,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了程祖全的电话,没想到他告诉我们别着急,他一直在那里,我们随时可以去。”白石中学老师段书碧说。
“让我高兴的是,近年来,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已蔚然成风。今年清明,来烈士陵园扫墓的有80多批次,6000多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3岁。这是我记事以来,扫墓人数最多的一年。这是对先烈的慰藉,九泉之下的父亲和烈士们一定很欣慰。”如今,程祖全已接力守墓11年了。
程祖全和妻子抽不开身时,嫁出门的女儿程群芳也担起了守墓的责任。“如果父母老了,我会成为我家第三代守墓人,继续守好这22位烈士的墓。”程群芳说,一脸坚毅。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