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盛夏时节,贵州农村地区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记者在四天半的时间里,围绕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推进脱贫攻坚,深入4个市(州)6个县多个村落进行了采访。
有抓手:民选干部迈入“职业化”轨道
体球网总书记今年2月在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在贵州,以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村官”的主动性,夯实基层组织。
进入盘州市盘关镇贾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4名工作人员正在耐心梳理台账。对面,大幅的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占据了整面墙的中心位置。
据盘关镇“三变”改革办公室主任何正国介绍,原先村干部没有多少补贴,无法专心进行村庄治理。“以前,村小组长一月补贴50元,这点钱连电话费都不够,能干啥?”何正国反问。
那个时候,何正国让村干部干点活、整点材料,也不好要求他们干多少,往往还得搭上人情。
站在贾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门口,六盘水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杜广泉告诉记者,盘州市在2015年4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改革,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需求,充分考虑村(居)自治职能,对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社会抚养费、禁毒补助专款、人民调解员补贴、育龄妇女小组长补贴等19项共1.2亿元资金进行了整合,盘州市财政再筹资1.5亿元,用于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后,村干部迈入“职业化”的轨道,全职投入工作。在待遇方面,村支书、主任每月发放1500元基本工资,再加上2500元的绩效,最高每月可达4000元。何正国笑称:这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干事的热情。自己也能理直气壮地要求村干部们干各种事务,更可以借考核让他们把工作干得更好。
杜广泉认为,购买服务工作中,配套实施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共划分网格5818个,配置网格员6044名,建立了覆盖全县城乡的网格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收集信息、感知矛盾、发现问题、化解冲突,缩小了服务半径,提升了服务效率。
与盘州市购买服务的办法不同,瓮安县在最基层开始设置民生主任。瓮安县翁水街道中心社区有1.9万人,民生主任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丽兼任民生主任已经半年多了。这半年多来,李丽定期或不定期向社区居民宣传惠民政策,了解困难群众的情况,协助做好民政相关工作。李丽告诉记者,未来,将会有人专职担任民生主任,向职业化迈进。
有平台:群众会议解决村民诉求
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是有名的“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走进核桃坝,道路整洁,两侧树木成排,绿茵遍地。
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陈廷明虽已头发花白,但嗓门洪亮,精神头十足。他告诉记者,村里的“群众会+”是跟老支书何殿伦学习的成果,与老支书的思维一脉相承,都是发动群众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陈廷明认为,无论是发动群众还是进行社区治理,语言表达的方式很重要。宣传教育方式要通俗。在村里,长篇大论、法律法规与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并不适应,要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成地方话、百姓话,让老百姓能够真正理解。召开群众会,如果特别严肃,效果可能并不好,要在确定议题的基础上,灵活穿插话题,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开群众会,让老百姓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村子不大,可有3000多人在此打工,其中2000多人常住于此,怎么管理?村里成立了多个党支部,包括合作社党支部、茶企党支部、新移民党支部。通过党支部的建立,充分吸纳群众意见。
在距离核桃坝村不远的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一支支荷花正在湖中盛开,荷叶随着微风摇摆。
龙凤村支书伍荣明告诉记者,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评议会来参与。例如,村里有人想要申请低保,评议会的32名评委就开会讨论,再入户核查。伍荣明记得,村里一户人家申请低保,由于该家庭的房子比较破旧,给大家留下了贫困的印象,评委一致同意。按照规定,几个评委入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这家人貌似贫困,但家里有9万元的存折,孩子还被送到外面的私立学校上学,这种情况自然不予办理。
有引导:异地扶贫搬迁新社区加速融合
迎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瓮安县银盏镇江口坝社区。来自全县13个乡镇(街道)的7000多名搬迁群众在此生活,成为瓮安县最大的一个生态移民社区。
在江口坝社区党支部书记廖天江看来,这个年轻的社区面临诸多难题: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临时工再到产业工人、从外来客到主人家,居民愿不愿意变、怎么变、效果如何?
为了让新居民更好地适应社区生活,社区在附近开辟了386块“微田园”,每块田园有20平方米,经过抽签,中签的居民只要交每年10元的管理费就能拥有一年的使用权,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种植农作物。
从老家搬到新社区,很多人舍不得老家具、家电。为了帮助居民搬家,社区成立了由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搬家队伍。社区里谁家有事儿,大家都来帮忙。前一阵,有一家人结婚办酒席,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原本主人家计划办30多桌酒席,社区居民自发参与帮忙,借此机会热热闹闹互相认识,成了增强社区凝聚力的舞台。
在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幸福二村,一栋栋乡村小别墅矗立,距离村子不远的一排排蔬菜大棚里,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
幸福二村里,家庭客栈、乡村旅游、蔬菜大棚产业为居民开通了“幸福路”。村支书张海花告诉记者:“这个纯由凤山乡各村贫困户异地搬迁而形成的新村子,居民刚落户时也出现不少问题,如刚来的时候不会用抽水马桶、把农家肥堆在道路附近。这种农村来的习惯如何解决?冲突如何避免?”张海花说出了一连串难题。
毕节市民政局副局长孟天明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利用民主手段推进社区治理,如通过民主评议的方法做好低保工作;健全村“两委”班子,村里从老支书、老党员、退休干部等中选出3-5名监督员,监督村里各种事务;发动社会力量,村里设立了“和事佬”,同时通过社区协调、司法调解,尽量把矛盾解决在初始状态、解决在村里。
张海花说,幸福二村这个年轻的村落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凝聚力,前一阵,乡里组织各村进行唱红歌比赛。经过动员,众多村民积极参与,多次排练后,合唱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大家乐开了怀。
有作为:就业扶贫、产业扶贫齐上阵
田家沟小广场上,一幅长壁画显示了村子从肩挑手抗到牛耕地、再到自行车、摩托车、轿车出行,反映了村子几十年来的发展。
伍荣明告诉记者,村里大力发展种茶,现如今,村子里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富裕的人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也是常事。
金花村与田家沟仅有一山之隔,从山顶放眼望去,茶园郁郁葱葱,不少人正在里面采摘。
金花村村支书冯燕青正当三十年华,是方圆几十里内最年轻的村支书。2015年以前,金花村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冯燕青急在心头,怎么办?
冯燕青的法宝之一,就是群众会。2015年4月17日,为了建好“七彩部落”,金花村开了第一场群众会。那次群众会从晚上八点开到凌晨两点,174名村民共议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
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金花村开了33次群众会,将污水横流、垃圾乱放的地方改造,用旅游业来改变村里面貌。“乡愁,乡愁,不是猪屎味的乡愁”,为了改造环境,所有村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猪都卖了,把自己的房子改造为营业房。
为了发展经济,村里决定建立合作社。部分村民不理解,怕入股的本金打了水漂。冯燕青向县长求助。时任县长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自己拿出1万元,声明投资成功了只归还本金,不参与分红,这一下就刺激了村民的积极性,在4天半的时间里,所有村民都入股。
冯燕青告诉记者,2017年,“七彩部落”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万元。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在家门口就增收致富。
江口坝社区则选择了就业扶贫的方式,社区与附近的25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帮扶协议。今年4月10日,在社区附近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众多企业一共提供了1861个就业岗位,1700多名社区居民参加,7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最初,廖天江担心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担忧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运转3个月后,廖天江发现,思想问题才是本质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例如,一些居民不适应产业工人的要求,习惯于在家懒散的状态,不能按时上下班,迟到早退现象比较严重。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
昂首步入新时代的贵州,处处洋溢着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的激情。在农村“笑脸”墙上的照片里,大家的笑容或爽朗,或羞涩,或灿烂,洋溢着幸福。在未来的日子里,贵州将精准聚焦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再起航,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一步步转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