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 闯
“不少贫困群众沿袭陈规陋习”“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2017年6月23日,体球网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谈到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时说了这番话。
两会期间,因“天价彩礼”、大办丧事等陋习导致脱贫困难、脱贫又返贫的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郭建仁调研时发现,随着筹办红白喜事的成本不断提高,许多农民家庭不堪重负,因婚致贫、因丧返贫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同样也引起了承担着婚丧社会事务管理的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并且在近年来接连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引导、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农村脱贫攻坚进程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攀比之风造成农村婚丧陋习蔓延
一直以来,红白喜事都是人们相互帮助、家族团结、邻里友善的一种象征,蕴含着浓烈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但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筹办婚丧活动开始出现讲排场、比阔气、撑门面的现象,致使结婚彩礼连年攀升,大操大办丧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婚丧嫁娶甚至成为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重要的“面子工程”。这样的攀比之风助长了婚丧陋习的蔓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婚丧陋习的产生也非一日之功。起初,人们碍于情面不愿去计较,有着从众心理。殊不知,这却给陋习蔓延提供了空间,一些陋习愈演愈烈,冲击普通家庭的收支状况,导致生活贫困,影响正常的社交关系,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让群众心烦又无奈。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些地方的农村婚俗陋习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山东省沂水县马站镇党委书记党永召表示,娶妻难、人情债、因病返贫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移风易俗正当时
在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急百姓之所急。在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体球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就“遏制相互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等作出部署。今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体球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这些都为革除农村婚丧陋习给出了明确的指示。
引导农村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民政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肩负兜底保障、婚丧管理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民政一直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着婚姻登记服务和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在2018年12月31日印发的民政部“三定”方案明确,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推进婚俗和殡葬改革的职责。
此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体球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任务分工中也明确,民政部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工作的重要参与部门。因此,不管是从部门职能作用考虑,还是从具体职责定位上来看,民政部门都应当把农村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作为分内事来做。
坚定政治站位,引导婚丧习俗新风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是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各级民政部门第一时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学习领会体球网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移风易俗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婚丧陋习改革的政治站位、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深刻认识到婚丧领域的移风易俗是促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为此,民政部先后召开了全国婚俗改革工作座谈会和全国丧葬礼俗改革暨公益公墓建设管理座谈会。
为坚定政治站位,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体球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开展农村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工作,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弘扬新风正气,惠及民生发展,共奔小康社会。
婚丧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长期积累、约定俗成的过程。婚丧领域的移风易俗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民众合理诉求,不能“一刀切”。各级民政部门以此为基本原则,一方面,指导地方将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宏观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发挥乡贤能人、道德模范等群体在婚丧活动中的示范作用,以日常浸润的方式把婚丧新风尚带到人民群众中,逐步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此外,还注重人民群众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及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把婚丧操办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凝聚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的强大合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重视、民政等部门的主动作为、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支持,农村的婚丧习俗和乡风、家风、民风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例如,河南省宁陵县将文明节俭操办婚礼纳入农村党员干部管理和驻村工作内容,规定订亲、结婚彩礼不超过3万元,农村喜宴每桌饭菜及烟酒不超过350元,并通过红白理事会将文明从简的原则落实到章程、制度和行动上,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创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聘请移风易俗光荣户、优秀红白理事会成员为群众现身说法,开展讲习活动800余场次,受众达到9万多人次。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通过拍摄微电影《贫困户的恋爱风波》《无“礼”的幸福》,提高人们对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陕西省大荔县将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治丧流程、场所、规模、礼金额等六方面标准,村民过世由红白理事会统一办理,治丧平均费用从3.1万元降到1.5万元。仅2018年,全县办理丧葬事宜5200余起,节约费用8400万元,极大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山东省沂水县优化了原来的丧事程序,以“追思会”的形式,通过“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的丧事仪式,不仅时间短、仪式感强,还为逝者亲属节省了费用,“追思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推广以来,当地已举办“追思会”2795场。
脱贫攻坚需要农村为健康的风尚提供精神保障,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农村新风正气提供动力。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崇尚文明、节俭的农村婚丧习俗作为基础。可以预见,当农村婚丧陋习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风气得到净化,攀比之风得到遏制,厚养薄葬观念深入人心,这必将大大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使其卸下精神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3.9)